當前PON技術正經歷從10G-PON到50G-PON的升級,而200G-PON被視為下一代演進方向。50G-PON作為“全光高速公路”連接用戶與云端算力,而200G-PON將進一步推動算力服務向邊緣和終端滲透,成為算力網絡“最后一公里”的核心基礎設施。200G-PON的超高帶寬能力將有力支撐未來對網絡連接速度和質量要求極高的場景,其超高速特性將與6G承載、AI算力集群互聯、智慧城市及企業級應用深度結合。
作為未來的技術儲備,目前ITU-T的200G-PON研究仍處于預研項目階段(G.sup.VHSP研究性項目),200G-PON技術標準尚無時間表。200G-PON研究性項目整體呈現出需求多樣化和不確定性等特點,涵蓋了多種網絡演進思路、技術實現路徑及范例。為此,2025年6月,韓國首爾召開的ITU-T SG15 Q2會議面向全球主流運營商和設備廠商,廣泛征集對200G-PON的需求與技術建議,其中部分議題涉及200G-PON波長的討論,目前調制技術和波長選項仍然處于討論待定狀態。
G.sup.VHSP未描述1367nm中心波長,相關報道失實,僅為范例且技術分析缺失
研究項目草案描述文字為1364-1370nm波段,僅適用于IMDD(強度調制-直接檢測,Intensity Modulated Direct Detection)技術選項,且為特定共存方案下用于討論的一個范例(如下圖),不存在約束性。即使是研究性標準中描述的范例,也需要經過嚴謹的技術分析和仿真論證。現階段針對1364-1370nm波段,必要的分析和仿真驗證是缺失的。這也是會議紀要中存在反對意見的核心原因。研究性標準在該波段的描述文字中,也明確指出了該波段的技術問題和風險。
另外,如圖所示,研究性標準實際描述的是2x100G、基于IMDD的雙下行波長樣例。雙下行波長處于1364-1370nm波段范圍,兩個100G通道各有一個中心波長,沒有單一的1367nm中心波長。近期相關報道中的1367nm中心波長,存在描述性錯誤。
200G-PON相干技術選項采用其他波段,且獲得更多支持
在200G-PON研究中,相對于IMDD,相干或混合模式是更受到關注并擁有更多支持者的技術方向。采用相干調制模式,僅需單個激光器即可實現200G的傳輸速率,且波長范圍窄、適應性強,是當前更具前景的技術方案,因此最受關注。目前,相干模式的兩個波長范例是1350-1355nm或1540-1555nm波段,可支持與GPON、XG(S)-PON、50G-PON共存。
200G-PON相干技術的單波長模式更具產業化前景
IMDD調制方式200G總體速率需使用兩個獨立的100G激光器,增加了系統復雜度和運維難度。回顧類似多波長的NG-PON2的發展歷程,其最初采用4個獨立的10G波長通道,以實現40G PON的傳輸能力。然而,由于系統架構復雜、波長管理難度大以及終端兼容性等問題,最終未能實現規模產業化。相較之下,采用單波長提速技術的50G-PON則憑借更高的集成度和更優的產業兼容性,獲得了廣泛的認可與部署。
因此,當前提出的雙100G波長IMDD方案(范例波段1364-1370nm),或將面臨與NG-PON2類似的產業化挑戰,也將遇見相同的發展困境。相比之下,采用單激光器的200G相干調制(Coherent)技術路線(1350-1355nm或1540-1555nm波段),因其更高的傳輸性能、更低的功耗和更高的運維效率,被業界普遍認為是更具備可行性和演進優勢的實現方式,未來有望成為下一代超高速PON標準的主流技術方向,并為GPON、XG(S)-PON和50G-PON的共存與兼容提供最優解。
200G-PON的共存模式已成為業界關注的焦點。當前,產業界正積極探討和研究多種共存方案,旨在按照既定的技術演進路徑,實現與現網PON系統的兼容與協同發展。各方正圍繞不同共存模式的技術可行性、運維效率和長遠演進能力展開深入分析,以期為未來標準制定和產業推進奠定堅實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