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全國各省本科批次錄取結果已經陸續開放查詢。越來越多人正關注AI在高考志愿填報領域的發展與影響。不過,以當前AI的可靠性而言,尚無法為高考志愿填報提供“最優解”。其普遍存在的問題如:對錄取分數的預估不夠精準、院校及專業信息搜集滯后等等。
互聯網大廠搶灘AI高考志愿填報
“我們當年填志愿都是抱著《高考指南》翻爛書頁,現在孩子張嘴就是‘讓AI幫我算算’。”一位考生家長的感慨,道出了高考志愿填報領域如今正成為互聯網巨頭的必爭之地。
5月下旬起,互聯網大廠在AI高考志愿填報領域的競爭硝煙漸起。騰訊QQ瀏覽器率先發力,上線“AI高考通”;百度緊隨其后,升級了旗下的AI志愿助手,接入了2000余所高校智能體;阿里夸克也不甘示弱,發布“高考志愿大模型”……這些互聯網巨頭的密集動作,背后是巨大的市場需求。每年數百萬考生和家長在志愿填報時都面臨著信息繁雜、決策困難的痛點。傳統的志愿填報方式不僅耗時耗力,還容易因信息不對稱導致誤判。而AI技術憑借其數據處理能力和算法優勢,恰好擊中了這一市場痛點,成為各大互聯網公司眼中的新藍海。
AI填報高考志愿無法高枕無憂
豐富多樣的AI志愿填報工具讓考生和家長能更便捷地獲取院校、專業等相關信息。但“閉眼抄答案”就真的可以高枕無憂了嗎?
在社交媒體平臺上,有網友無奈地表示:“AI預估的錄取位次和實際差了一大截,差點就因為這個誤報了志愿。” 更讓人揪心的是志愿滑檔的情況。一位考生家長分享道:“去年AI給我家孩子推薦的保底志愿竟然滑檔了,當時真是手足無措。” 還有網友提到:“我心儀的高校今年縮招了,這個重要信息AI根本沒有收錄進去,看來還是存在信息滯后的問題。”
除此之外,AI難以精準把握考生的個性化需求也是一大短板。它可以根據分數、位次等硬性指標推薦院校和專業,卻很難考量考生的興趣愛好、職業規劃、性格特點等軟性因素。而這些因素,恰恰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考生未來的學習動力和職業發展。
AI志愿填報工具或是大廠低成本獲客方式
這一看似服務考生的工具,實則暗藏互聯網大廠的商業邏輯。互聯網教育從業者胡瀟的分析點破了其中玄機:志愿填報只是互聯網大廠低成本獲客的起點。通過提供免費的AI志愿服務,他們得以將用戶沉淀在自家生態中,成為未來商業變現的基礎。
此外,由教育部門主導的官方輔助系統顯然更具天然優勢,其能第一時間獲取最新的招生計劃、錄取政策等核心數據。可見,互聯網大廠推出的AI志愿填報工具,其核心競爭力并非超越官方的數據源,而在于依托成熟的搜索技術所打造的用戶體驗,比如更智能的信息匹配、更便捷的交互設計等。
因此,要提高AI志愿填報工具技術與信息準確性,需雙管齊下。技術層面,需重點升級自然語言處理模型,避免因語義誤解導致方案偏差。信息方面,建立與官方數據庫的實時對接機制,并組建人工審核團隊,對AI抓取的院校招生簡章、專業課程設置等內容進行二次校驗,從源頭減少數據滯后與解讀錯誤,真正具備值得信賴的實用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