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7日,中信集團在2025世界人工智能大會期間舉辦科產融創新發展論壇,聚焦促進“科技—產業—金融”良性循環、加快培育新質生產力激蕩前沿智慧。會上,中信集團啟動科技創新“磐石”行動,中信智庫發布《AI新紀元:砥礪開疆・智火燎原》AI+產業發展深度研究報告,加速構建世界一流科技型卓越企業集團。上海市委常委、常務副市長吳偉,中信集團黨委副書記張世昕出席并致辭。中國工程院院士、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教授趙沁平,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南大學學術委員會主任桂衛華,中信集團黨委委員、副總經理王國權,以及來自產學研用金各領域的近800位嘉賓出席。論壇由中信建投證券承辦。
吳偉表示,近年來上海充分發揮產業基礎雄厚、應用場景豐富、金融資源集聚等優勢,加快打造人工智能產業創新高地,產業規模持續擴大,基礎能力全面提升,創新生態日益完善,為經濟高質量發展注入了新動能。展望未來,上海將緊抓“人工智能+”戰略機遇,著力構建全球領先的人工智能發展新生態,努力在“科技-產業-金融”高水平協同發展中探新路、走在前、作示范,在共建共享良性生態上、AI賦能場景落地上、科技金融精準滴灌上實現新突破,與各界朋友共同譜寫人工智能創新發展的未來新篇章。
張世昕表示,近年來,中信集團在支持人工智能發展、助力培育新質生產力等方面形成了獨特優勢,未來將以“人工智能+”為引領,推動我國科技跨越發展、產業優化升級。一是聯合推進核心技術攻關,筑牢科技創新根基和底座。二是開放自身優勢場景和優質數據,推動構建“基礎研究—技術攻關—成果轉化”的全鏈條創新體系。三是綜合金融提升“股貸債保”聯動供給效率和覆蓋面,將全量、全維度的資金鏈精準嵌入產業鏈、創新鏈。四是完善內部模型風險監管、數據權限隔離和倫理治理,積極參與人工智能全球治理進程。
中信集團發布科技創新“磐石”行動
論壇上,中信集團與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天津大學、中南大學、香港理工大學等合作伙伴一起,發布了科技創新“磐石”行動。在該行動規劃下,中信集團將建設智能礦山重型裝備、數字鋼鐵2個全國重點實驗室,金融科技、生物育種、先進金屬材料、輕量化技術等4個集團級科技創新中心,在人工智能、鹽湖資源、特種機器人及更多領域建設N個領域級研發中心,打造“2+4+N”三層級科創平臺集群,大力推進原創性、關鍵核心技術攻關,著力構建中信特色科技創新體系,加快培育新質生產力。
共話AI for Science前沿趨勢
中國工程院院士、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教授趙沁平認為,AI、VR在賦能各行業發展的同時,也在推動互聯網、通信等信息基礎設施與服務的升級換代。虛實融合網是數字孿生、混合現實、具身智能增強學習等新應用需求的共同技術核心,需要AI、VR、5G/6G、新型網絡等技術的迭代發展支撐。對VR來說,只具有沉浸感(Immersion)、交互性(Interaction)、構想性(Imagination)“3I”特征的VR1.0難以勝任,必須迭代發展為具有“6I”特征的VR2.0,即在“3I”基礎上,增加智能化(Intelligentize)、互通性(Interconnection)和迭代性(Iteration),這需要一系列技術創新和系統研發。
晶泰科技聯合創始人兼CEO馬健認為,人工智能已成為新一代行業科研新基建,在藥物研發、化學化工、新能源、新材料等領域得到有效應用。他以晶泰科技為例,分享了晶泰智能自主實驗平臺通過機器人與AI融合,實現自主干濕實驗迭代循環,自動生產和收集高質量數據,打造數據驅動的科研新范式,加速新物質發現。
華智生物董事長兼總裁田冰川介紹,公司融合生物技術、數據技術與人工智能技術,打造了生物育種智能決策系統“種谷大腦”。其內置育種預訓練大模型,可實現重要的功能基因挖掘,高通量表型精準鑒定,基因型到表型的精準預測。決策系統可定制化應用于作物、畜禽、水產、微生物等的種質資源精準鑒定、育種親本智能推薦、育種后代智能選擇等需求,顯著降低育種成本、縮短育種周期、提高育種效率,提升我國生物育種的智能化水平。
量子計算、具身智能 分享產業實踐領先成果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上海研究院執行院長陸朝陽分享了量子計算發展現狀與展望。他表示,量子計算40年來面臨的最大挑戰是要跨越小規模演示性科學實驗,造出量子計算工程樣機,在特定問題求解上展示出超級計算機無法比擬的算力。當前這個拐點已經出現,“九章”光量子計算機多次刷新量子計算優越性國際記錄,相關成果已應用于解決圖論問題、機器學習、探索量子物態和藥物設計等。破解RSA和橢圓曲線加密算法將成為未來戰略高地。
浙江大學求是特聘教授熊蓉圍繞人形機器人具身智能作業進行了分享。她指出,人形機器人是具身智能的最大需求者和最大挑戰,如何實現大規模高質量交互數據的快速便捷獲取、跨場景跨任務的知識學習與遷移泛化等,是推動人形機器人邁向通用化、實現規模化應用的關鍵。她還介紹了“領航者2號NAVIAI”人形機器人的關鍵技術突破和應用推廣情況。
南鋼集團人工智能研究院院長李瑾彥圍繞人工智能重塑鋼鐵工業新范式,介紹了公司最新成果“元冶·鋼鐵大模型”。“元冶”從模型集群的視角定義了工業大模型架構,以決策與控制模型集群為“左腦”,感知與認知模型集群為“右腦”,結合“腦樞”集群對任務的理解,推動左右腦協同解決任務,首期已落地20個場景應用,展現出顯著的實踐價值。他表示,歡迎行業伙伴共建共享,共創元冶大模型生態。
探討金融賦能最優方案 發布AI+產業發展重磅報告
中信金控財富管理部執行總監孫健認為,當前全球技術革命與市場波動交織,要相信科技的力量、開放的力量、堅持的力量。中信集團全面啟動“科技金融專項行動”,聚合“金融全牌照+實業廣覆蓋”資源,構建全牌照、全流程、全周期、全球化、全場景、全生態的服務體系。中信自2023年起推進國家級專精特新企業全覆蓋,成立中信股權投資聯盟投早、投小、投硬科技,管理基金規模超3200億元。推出科技成果轉化貸等全流程定制化產品,助力科研成果轉化。依托中信企業家辦公室“人-家-企-社”服務模式,長期服務科技型企業,提供從綜合授信到國際金融業務全方位支持,以全周期多元化金融服務助力科技企業發展與產業出海。
中信智庫發布了《AI新紀元:砥礪開疆・智火燎原》AI+產業發展深度研究報告,報告長達40萬字,500頁的篇幅,內容貫穿AI垂直產業鏈核心環節,從底層算力基礎設施到中層大模型技術迭代,再到終端應用場景落地,實現軟硬件研究全鏈路貫通。中信智庫專家委員會主任,中信建投證券黨委委員、執委會委員武超則介紹, AI大模型正朝著更強、更高效、更可靠的方向演進,形成推理模型持續深化、智能體加速爆發的格局。2025年AI應用加速落地,此時AI算力消耗重心從訓練階段轉向推理階段,帶來顯著的算力需求增量,而國內算力自主可控的趨勢也日益凸顯。此外,本輪AI在各領域的滲透速度較互聯網時代明顯加快,B端的落地進程或超預期。
在圓桌對話環節,梅卡曼德機器人創始人兼CEO邵天蘭、開普勒機器人聯合創始人兼CEO胡德波、中信銀行上海分行行長助理單振雷、中信重工開誠智能裝備總經理助理孫寧、中信建投證券機械首席分析師許光坦等,圍繞“具身智能機器人科產融創新發展”展開了深入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