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隨著智能手機出貨量的放緩,中國的移動用戶流量增長紅利期已經結束。來自國內知名第三方研究機構QuestMobile發布的《應用商店行業觀察》報告顯示,截至2016年第三季度,中國移動網民的整體規模已經接近10億,這也宣告了中國移動互聯網人口紅利時代正式成為過去式。
移動互聯網進入流量后時代,高質量用戶成爭奪核心
在整個國內的移動應用分發市場,《應用商店行業觀察》報告還顯示安卓設備數量已經達到了7.24億,安卓系統設備占比也持續增加,仍然是中國市場爭奪的重要戰場。而對于整個安卓應用分發市場來說,也開始呈現以下三大趨勢。
趨勢一:頭部應用占據用戶主流趨勢日益明顯
目前,在整個國內的移動應用分發市場中,行業內排名前200的頭部應用占據了整個行業全平臺分發總量的55%,而微信、QQ、支付寶、UC瀏覽器、手機淘寶、手機百度等超級移動應用更是幾乎覆蓋了國內所有的智能手機用戶群體,這從側面反應了一個非常明顯的現象:移動用戶流量都在向頭部應用傾斜。
趨勢二:大量長尾應用,推廣愈發艱難
既然頭部應用占據了整個移動應用分發市場總量的多半,那么對于99%以上的長尾應用來說,他們就很難以從中獲取到更多的用戶,這對于中小企業、創業者以及開發者們來說并不是一個好的消息,推廣已經成為了擺在他們面前的一道難題。
趨勢三:高質量用戶成爭奪核心
據Talkingdata《2015年移動互聯網行業發展報告》數據顯示,一個細分類領域內,用戶平均打開使用的app 不超過3款。那么這對于任何一個垂直細分行業來說,開發者的競爭就會非常激烈。不論是對于行業巨頭來說,還是對于這些創業者們而言,要想實現更高的價值,在用戶紅利逐漸消退的大潮下,擁有高粘度、高活躍度的高質量用戶就更為重要了,無形之中高質量用戶就成為了他們爭奪的重心。
用戶數量誠可貴,“高質量”價更高
對于任何一個移動應用來說,應用的數量固然重要,但是那些具備消費力和消費意愿的高質量用戶對于app來說擁有更高的價值。
首先,對于任何一個移動應用來說,擁有高質量的用戶能夠給平臺帶來更高的活躍度和用戶時長,用戶的忠誠度也就更高。打一個最簡單的比方來說,一個微信公眾號擁有5萬忠實的粉絲,可能每天的閱讀量也能夠超過萬,但是一個擁有幾十萬粉絲的微信大號,其閱讀量可能也只有上萬,從這個角度來看,這5萬高質量粉絲的價值等同于幾十萬粉絲。
其次,我們從商業價值的角度來看,擁有一批高質量的忠實用戶,他們往往相較于那些忠誠度并不是太高的用戶,有著更高的消費意愿和消費力,轉化率也會更高,自然也就愿意為平臺的產品或者服務買單,甚至在很多時候一個高質量的用戶能夠創造的價值超過100個普通用戶的貢獻。
其三,一個對平臺價值觀可能并不是太忠誠的用戶,是不太可能繼續推薦自己的親人或者好友來使用平臺產品或者服務,但是對于一個高質量用戶來說,他可能還會給平臺推薦和帶來更多的忠實用戶,無形之中也就給平臺帶來了更好的口碑宣傳。
應用分發市場競爭激烈,得高質量用戶者得天下
對于移動應用開發者來說,應用分發市場是他們取得用戶以及高質量用戶的最重要渠道。而當前國內的移動應用分發市場,也形成了四大陣營,分別是百度系、騰訊系、阿里系和360系,競爭十分激烈。
四大應用分發巨頭,渠道各有優勢
對于應用分發四大巨頭來說,百度早年通過收購91助手、安卓市場等移動應用分發平臺,為百度手機助手補充了重要彈藥。隨后通過借助百度搜索、手機百度、百度手機瀏覽器等平臺力量,為應用分發帶來了巨大流量。
騰訊方面,則是通過借助微信和手機QQ兩大平臺的力量,為其應用寶導去了巨大的用戶流量。此外,騰訊通過微信二維碼掃描以及騰訊系自帶的“微下載”功能,大大提升了應用寶的下載轉化率,從而成就了今天應用寶的應用分發市場地位。此外,QQ瀏覽器也成為了騰訊系應用分發的重要渠道之一。
阿里方面,通過收購UC和豌豆莢之后,打通了阿里移動多維度的產品矩陣,而UC瀏覽器作為全球最大的移動瀏覽器,其超過5億的用戶也成為了阿里應用分發的重要后盾。同時,阿里從今年10月開始籌備阿里文化娛樂集團,此前的移動事業群,以及優酷、阿里影業等文化娛樂產品都納入版圖。這些都成為了豌豆莢的新后盾。
360方面,雖然在手機瀏覽器方面要比BAT差些,但是360的安全衛士和手機助手卻成為其應用分發的兩大重要渠道。
阿里系依托豌豆莢,用戶質量方面依然領先
從今年7月份正式把豌豆莢并入到阿里移動之后,阿里移動的應用分發規模增長迅速,并得以躋身應用分發行業第一梯隊。
根據QuestMobile的《應用商店行業觀察》報告顯示,在對移動商店用戶規模TOP5的app使用上,豌豆莢用戶的人均單日使用時長排名第一,百度手機助手緊隨其后; PP助手的用戶在人均單日使用次數排名第一,豌豆莢排在第二位。
而在有效時長用戶占比方面,豌豆莢的最高有效時長用戶占比最高,達到了76%,應用寶最低,不足60%。
那么,用戶時長和用戶粘性的高低也就決定了應用分發市場用戶的活躍度、粘性和轉化率,誰能夠給平臺帶來更多高質量的用戶,自然該應用分發平臺也就會得到未來越多平臺的支持,成為最后贏家。
個性化推薦、精準分發是未來趨勢
對于豌豆莢能夠在用戶粘性、有效用戶時長方面占據優勢,劉曠個人認為離不開兩大原因。
內因,離不開豌豆莢的產品本身。豌豆莢專注應用分發市場,對品牌、對設計的別具匠心,同時非常注重內容運營,從流量紅利的2011年,率先在行業里推出首個從設計和用戶操作體驗評選出的“豌豆莢設計獎”,主動把好app推薦給用戶,直到今天都沒有商業化運作。
外因,則離不開阿里大數據的支持:一方面,通過阿里巴巴的購物消費、娛樂、資訊等大數據資源,豌豆莢能夠獲取用戶的購物消費習慣、內容消費偏好,同時阿里內部各個子公司大數據的打通也有助于豌豆莢分發場景的多樣化和個性化,從而實現更為精準的分發;
另一方面,阿里云在數據存儲方面具備足夠優勢,通過對豌豆莢提供云計算服務,能夠對用戶抽取出不同的分層模型,從而構建更清晰的用戶畫像,而阿里大數據的精準算法能夠更能夠實現精準掌握用戶的個性化需求,最終實現個性化推薦。
由此看來,個性化推薦和精準分發正在成為未來移動應用分發市場的必然發展趨勢,而它也能夠為分發平臺沉淀更多有高質量的用戶,未來誰能夠在這個領域最新占據優勢,誰就能夠贏得更多高質量用戶和移動應用分發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