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114訊 4月20日消息(趙婷婷)本周,以“創新預見6G未來”為主題,由國家6G技術研發推進工作組和總體專家組指導,未來移動通信論壇、紫金山實驗室主辦的2024全球6G技術大會在南京召開。
期間,英國皇家工程院院士王江舟在接受C114采訪時表示,6G最核心的應用在于虛實結合,增強現實、數字孿生。6G可以提供超高速率、超低時延且確定性的網絡,為最后形成“萬物智聯”提供連接與管道服務。但6G不僅僅是連接,還應與垂直行業深度結合,為個性化應用提供數字能力底座。
王江舟在回顧5G的發展歷程時指出,5G標準在設計之初更多的是面向C端的eMBB應用,對垂直行業個性化應用考量相對不足。到了5G-A階段,網絡能力出現增強,開始更加強調對垂直行業和應用場景的賦能,5G-A將會是5G和6G標準中必要過渡階段。
鑒于垂直行業的復雜性和多樣性,王江舟強調,在6G標準制定過程中,需充分吸納更多垂直行業的特性與需求。他認為,6G生態系統可能會與4G/5G完全不同,無論是技術還是應用層面,6G都將實現重大進展。但同時他也指出,技術成熟不是一蹴而就的,以毫米波技術為例,盡管在5G初期就備受關注并給予厚望,但至今尚未得到大規模商。
王江舟特別看好通信與AI的深度融合。面對通信行業快速的技術革新,僅依靠傳統技術已無法有效應對復雜通信問題,AI成為解決問題有效途徑。然而AI并不是萬能的,通用的AGI大模型還是太復雜,功耗大,這與6G愿景所倡導的綠色節能、可持續發展理念并不吻合。因此,要開發針對通信行業或網絡的專屬模型。
對于端側大模型的趨勢,王江舟認為,還是要看應用場景和業務類型,如果業務對延遲非常敏感,端側算力是可以的;但端側算力總歸是有限的,這就需要云邊端的協同優化或者聯合優化。談及能耗問題,他預計在6G時代,網絡結構可能會發生根本性改變,例如當前備受關注的無蜂窩架構,有望大幅降低網絡能耗。
此外,他指出,對于運營商而言,網絡投入與商業變現可能會存在一個時間差,但網絡基礎設施適度超前建設是必然的;另外,6G的產業鏈非常長,具有很強的輻射效應,對于提升國家整體科技水平具有很強拉動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