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114訊 1月18日消息(劉定洲)2022年是一個艱難的年份。無論是外部環境各種“黑天鵝”沖擊,還是內部經歷了疫情的歷史性轉折,對經濟社會帶來的影響都是難以估量的。通信業頂住了壓力。我們可以看到,以三大運營商和中國鐵塔為代表,通信業加大馬力開動“新基建”,在數字經濟高質量發展中起到了難以替代的作用。
其中,中國鐵塔一以貫之地推動信息基礎設施共建共享,日積月累,已經取得令人驚嘆的成績,堪稱中國成為全球5G領軍者的幕后英雄。與此同時,中國鐵塔在能源和智聯兩翼業務的發力也卓有成效,進一步深化共建共享內涵,以創新的商業模式,從點到面,服務經濟民生。
“鐵塔模式”獲得廣泛認可
“通信基礎設施共建共享,是信息通信行業發展壯大過程中,解決資源環境約束突出問題,實現集約化、可持續發展的重要選擇。”近期發布的《通信基礎設施共建共享發展研究報告(2022年)》(下稱《報告》),中國信通院對共建共享給出了高度評價。
這份《報告》引用豐富的數據,總結了中國鐵塔共建共享8年來取得的成績。2014年中國鐵塔成立時,鐵塔共享率僅有14.3%,如今已經提升至81.6%,8年來共建共享共少建鐵塔96萬座,節省投資1720億元,減少碳排放2670萬噸。我國能夠在5G時代始終處于全球領先地位,共建共享帶來的網絡建設“加速度”,功不可沒。
此外,通過將“通信塔”變“社會塔”,進一步挖掘了通信設施的潛在價值。2021年,中國鐵塔新建地面宏站的社會資源利用率達到16.6%,新建微站的社會資源利用率達到58.3%。《報告》指出,“一家建設、多家使用、社會共用”的“鐵塔模式”得到了社會各界的廣泛認可,共建共享模式成效更加凸顯。
“中國鐵塔將堅持共享發展,能共享不新建,能共建不獨建,與合作伙伴一道,不斷推動落實‘政府主導、鐵塔統籌、行業協同、社會支持、共建共享’的5G建設新模式,持續釋放共享發展紅利,向著世界一流的信息通信基礎設施綜合服務商加快邁進。”中國鐵塔董事長張志勇此前在公開場合表示。
《報告》全景展現了中國鐵塔的共建共享成果和行業價值、社會價值,2022年中國鐵塔還透露了一條重要信息,則要將共建共享進行到底。中國鐵塔與中國移動、中國電信、中國聯通在2018年簽訂了服務框架協議,該協議將于2022年12月31日屆滿。2022年12月,中國鐵塔董事會宣布已批準公司與各通信運營商簽訂2022年服務框架協議,自2023年1月1日起到2027年12月31日止,為期5年。修訂后的新版協議,將為通信業共建共享、持續做強奠定基礎。
兩翼業務已成重要增量
基于共建共享的理念拓展,中國鐵塔很早就提出了“一體兩翼”發展戰略,在發展運營商業務基礎上,重點拓展能源業務、智聯業務。從財務數據可以看到,這兩塊業務一直保持著高速增長,并隨著體量擴大,逐漸成為中國鐵塔的重要業務增量。
以2022年上半年數據來看,運營商業務實現收入413.45億元,同比增長3.9%。同期智聯業務實現收入25.84億元,同比增幅39.4%;能源業務實現收入14.26億元,同比增幅61.3%。強勁的財務數據背后,是亮眼的業務表現,在鐵塔視聯方面,基于鐵塔優勢打造的視頻監控平臺,已在農業、林業、國土、環保等領域發揮重要價值;在鐵塔換電方面,已成全國規模最大的輕型電動車換電業務運營商。
“集5G通信、AI等技術為一體的鐵塔視頻監控系統如同為自然資源調查監測裝上了‘智慧大腦’,推動自然資源執法監管工作向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快速邁進,有力提升各地自然資源部門的管理能力和水平。”中國自然資源報如是評價。
目前,已有超20萬座通信塔變成數字塔,服務林草、環保、水利、國土、應急等40多個行業。同時,中國鐵塔正在努力推進通信基礎設施與市政、交通、電力、公安及更多行業設施資源的雙向共享和融合共建,反向將數字塔也變成通信塔。基于制度優勢的紅利和中國鐵塔的持續拓展,共建共享不僅在通信業表現卓著,在社會各界都有巨大的發展潛力。
編輯后記
我們談到鐵塔,往往想到一座座通信基礎設施,為公眾通信提供網絡支持。實際上,中國鐵塔已經和三大運營商一道,運用通信能力,活躍在經濟社會的各個方面。例如北京冬奧會,中國鐵塔要為跨越北京和張家口的各類場館、地域提供通信保障,并圓滿完成任務;例如四川甘孜瀘定地震,中國鐵塔出動應急搶險隊伍1200余人次、應急搶險車500余臺次、應急搶險油機1400余臺次,通過沖鋒舟、直升機等方式,保障災區通信“生命線”。
共建共享則放大了這一能力,不僅實現了通信基礎設施建設的集約化,為通信業創造了巨大的經濟效益,更為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和應急通信保障提供了堅強支持。“中國鐵塔因共享而生,因共享而興,也必將因共享而成!”張志勇的表態,顯示出中國鐵塔將持續做大共享文章,創造新的商業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