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2日,在中國移動合作伙伴大會的 “信息通信重大前沿科技創新” 論壇上,中國移動研究院首席科學家馮俊蘭博士發表《基于體系化人工智能的 “智慧網絡” 新一代人工智能開放創新平臺》的主題演講,解讀體系化人工智能技術,分享基于體系化人工智能思路構建智慧網絡國家新一代人工智能開放創新平臺的總體規劃,介紹與業界共建產業新生態的合作目標。
面對人工智能發展的核心挑戰,中國移動提出體系化人工智能原創技術
近十年來人工智能在各行業中的使用率持續提升,智能化需求正在呈現快速和多樣化的增長態勢,相應的,人工智能技術正在向訓練跨模態、跨領域的大模型的方向演進。“煉大模型的目的是大煉模型。在形成大模型后,可以此作為基礎模型,因需施策,快速訓練提取出專用模型來適配各類場景需求。”馮博士指出。
馮博士介紹,盡管大模型技術為人工智能帶來了新的能力躍升,但人工智能仍面臨應用落地邊際成本居高、效率亟需提升、產業鏈協同不足等重大挑戰,針對這樣的挑戰,中國移動提出了”體系化人工智能(Holistic AI)”原創技術,研究攻關對人工智能技術進行體系化重構所需的理論、技術、機制、范式和框架。體系化人工智能將依托泛在的網絡資源和AI算力,在開放環境中實現對AI能力進行靈活且高效的配置、調度、訓練和部署,以滿足日益豐富的數智化業務需求,同時確保AI業務的可信可控安全。
馮俊蘭博士介紹了體系化人工智能的四大技術特征:AI能力原子化重構、AI服務大閉環、網絡原生AI、安全可信AI。
“中國移動建設體系化人工智能的愿景,是實現全要素、全場景的體系化運營,為個人用戶和千行百業提供可信、泛在、普惠、公平的人工智能服務。”馮俊蘭博士表示。
基于體系化人工智能技術需求,建設智慧網絡人工智能開放創新平臺
2022年10月,科技部正式批復支持中國移動建設智慧網絡國家新一代人工智能開放創新平臺。該平臺以加速通信+人工智能關鍵技術融合突破、激發新一代信息技術融合創新動能、建立我國信息產業新優勢為使命,面向廣大ICT企業、高校、科研機構、行業組織等產業鏈上下游,提供柔性試驗環境,開放充沛的智能算力、豐富的特色數據和算法、強大的開發與能力平臺,賦能產業智能化技術創新,支持合作伙伴優秀成果規模化落地。
馮俊蘭博士指出,平臺將為實現體系化人工智能的技術突破提供堅實的環境支持。依托平臺的特色環境資源,可開展“體系化智算”技術研究,能夠將AI能力與算力通過標準化的方式接入到通信網絡這樣的高度工程化大型系統中,并通過網絡傳輸到端側、邊側、云側、算網側實現泛在,支持AI能力彈性部署、計算、迭代,實現能力、算力、網絡一體化,讓AI能力隨取隨用、傳算融合。
馮俊蘭博士系統解讀了智慧網絡新一代人工智能開放創新平臺的開放服務體系:一是開放環境,包括仿真網絡環境、試驗網絡環境;二是開放資源,開放網絡運營運維的知識庫、數據,數據包括動態數據、靜態數據、標注數據、仿真數據等;三是開放算力,即計算資源;四是開放能力,一種是視覺、語音、NLP等通用領域AI能力,另一種是感知、預測、優化、決策等網絡領域特色能力;五是開放應用模板,包括網絡智能化應用、行業應用等模板;六是開放評測,按照體系化人工智能的技術標準對產業界的AI能力進行評測。
中國移動正在國際信息港建設協同創新基地,智慧網絡新一代人工智能開放創新平臺將成為其中的重要科學裝置。馮俊蘭博士表示,中國移動希望能與業界的高校、研發機構、AI軟硬件提供商、AI算法提供商以及各行業應用集成商伴緊密合作,共同構建體系化人工智能產業合作生態。
最后,馮俊蘭博士特別強調了與產業的合作愿景:“AI for 5G,5G for AI,AI讓5G智能,5G讓AI泛在!中國移動愿與眾多合作伙伴一起,以智慧網絡新一代人工智能開放創新平臺為依托,加快體系化人工智能技術創新,希望有一天我們能像使用通信服務一樣使用人工智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