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是黨的二十大勝利召開之年,也是新發展階段各項事業進程中的關鍵一年。全國人大代表、騰訊董事會主席兼首席執行官馬化騰,擬向全國人大提交多份書面建議,內容涉及:數字技術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農村教育和人才培養、文化科技成果應用與創新、文化遺產數字化保護傳承、社會應急網絡建設以及粵港澳大灣區藍碳(海洋碳匯)發展等。
“數實融合”關鍵期 前瞻新一代互聯網
作為來自數字科技產業一線的代表,馬化騰近年在推動中國數字化進程與發展數字經濟領域積極建言獻策。2017 年,他提出“大力發展數字經濟,推進網絡強國戰略”。2019年,他建議“加快發展產業互聯網,促進實體經濟高質量發展”,獲得了國家相關部委答復。2020年,他提出運用數字技術助力中小微企業紓困的建議。今年,馬化騰將提交《關于系統推進“數實融合”打造數字經濟新優勢的建議》。
總書記去年在中央政治局圍繞數字經濟開展集體學習時強調,“充分發揮海量數據和豐富應用場景優勢,促進數字技術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賦能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催生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不斷做強做優做大我國數字經濟。”
建議稱,當下“數實融合”正處于系統化、全方位融合的關鍵時期。技術層面,隨著5G、人工智能、虛擬現實等數字技術的不斷革新,人機交互界面正在迭代,孕育著新一代互聯網的發展,同時數字技術的工具化趨勢日趨顯著,并加速與傳統產業前沿技術融合創新;產業層面,數字科技企業正成為實體經濟數字化轉型升級的得力助手,讓實體產業鏈供應鏈不斷壯大、更有韌性,傳統產業被數字化帶動激活,涌現出大量新型平臺和業態;社會層面,中國“數字戰疫”彰顯了數字中國建設的卓越成就,以“數字廣東”為代表的治理現代化與數字化公共服務模式不斷涌現,為數字技術創造了豐富的應用場景和廣闊的產業機會。
建議也指出,當前“數實融合”面臨一些問題:比如技術應用與不同行業需求的適配性不強;不同數字工具間難以打通、互操作性弱;市場機制有待健全,目前數字化供需難匹配,缺乏規模化對接平臺;智慧城市等項目缺乏高水平的統籌協調、高質量的公共數據開放應用;個別民生類數字應用建設效果不及預期,“僵尸APP”現象時有出現等。與此同時,隨著“元宇宙”、NFT(非同質化代幣)、Web3等新概念的興起,局部領域出現投機炒作、避實就虛的現象,帶來金融、技術和社會治理等領域的新風險隱患。
建議提出,應以“技術-產業-社會”三位一體的系統性思維破解難題,合力推動傳統產業轉型升級,有效提升國家競爭力。具體建議包括:引導數字科技企業面向核心產業和重點領域進行研發,增加數字化轉型的技術供給;發揮技術標準的統領作用,推進數字化轉型技術標準制定,促進工具間集成打通,降低傳統企業使用門檻和成本;提高對“專精特新”企業數字化升級支持的精準性和有效性;統籌安全與發展,前瞻研究新一代互聯網的關鍵技術與治理規則,探索數字化與低碳化協同發展的中國方案;引導技術、資金等資源要素真正流向實體領域;總結推廣公共服務數字化建設的先進經驗,持續增加對偏遠地區、特殊群體的公共服務數字化供給,讓全民共享“數實融合”成果等。
從“在線”到“在場” 推動文化科技成果深度應用
2022年北京冬奧會的成功舉辦,向全世界展現了中國的綜合國力和數字科技實力。借助5G、超高清視頻、自由視角、虛擬現實、云渲染、智能創作與分發等新技術,觀眾更容易“沉浸”在高速冰雪運動的精彩瞬間,產生身臨其境的“在場”感,這些都是我國文化產業與5G、云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深度融合的文化科技成果。
馬化騰在《關于加強文化科技成果深度應用與自主創新的建議》中指出,文化科技融合是文化強國與科技強國兩大戰略的交叉領域。文化科技成果不僅在文化產業得到廣泛應用,在文化產業之外的應用也不斷豐富,溢出效應開始顯現,為科技創新帶來新方向,并推動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融合發展。
建議稱,文化科技成果的深度應用,不僅有利于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提升國家形象與文化自信,更將加速芯片、云計算、5G等新一代通信網絡、人工智能等前沿技術創新落地,促進更多生產、生活場景和商業模式創新,促使人與數字空間的連接方式從“在線”轉向“在場”,事關下一代互聯網升級,成為國際競爭的前沿陣地。
馬化騰建議,應部署文化科技成果“跨界應用”專項,促進面向其它產業的價值外溢,進一步增強科技自主創新能力;應部署文化科技成果“深度應用”專項,促進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應部署文化科技成果“國際競爭”專項,促進文化科技成果在標準和專利領域轉化,積極搶占發展制高點。
與此同時,馬化騰還在今年《關于加強文化遺產數字化保護傳承擴大中華文化影響力的建議》中提出,推動文博行業全鏈條數字化,構建全真互聯的文化遺產數字體系,創新利用文化遺產數字資源,支持社會各方參與共建,形成多元協作的保護傳承新格局,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更好地“走出去”。
用派單機制精準匹配社會應急需求
在2021年河南特大暴雨和山西洪澇災害中,互聯網科技企業通過公益平臺、多人協作在線文檔、電商平臺等數字化產品和技術,在資金籌措、求助信息對接、屬地化志愿者、物資調配等多個方面初步發揮了聯動效應,凸顯利用數字支撐能力構建政府引領、社會協同、公眾參與的社會應急網絡的必要性。
馬化騰今年在《關于利用數字技術助力社會應急網絡建設的建議》中提出,可利用互聯網技術創新安全宣傳教育方式,提高公眾安全意識和應對能力,打造政府主導下的社會應急開放平臺,將預警信息、應急科普與救援服務有效連接。他建議,加強社會應急能力建設與基層治理的融合,探索提高數字化連接能力,將社區志愿者、外賣配送員、網約車、司機、快遞員等數量龐大的屬地化群體,納入社會應急志愿者組織體系,通過派單機制將需求和供給精準匹配。
連續三年提鄉村振興 建議培養鄉村人才
馬化騰還連續三年提交有關鄉村振興的建議。過去兩年,他在智慧農業、鄉村治理等方面提出了建議。今年,他在《關于加大農村教育投入 助力鄉村振興的建議》中提到,人才是鄉村振興的基礎,教育是人才培養的重要手段。他建議,加強農村小規模學校和鄉鎮寄宿制學校建設,保障學校硬件設施,注重培養農村學生綜合素質,不斷提高農村教師待遇;加快發展面向農村的職業教育,加大養老服務、托育服務等緊缺領域學科建設,適當設置種養殖、園林藝術、非遺文化等課程內容,鼓勵互聯網企業參與建設人才實踐基地、實施就業幫扶,引導校企合作孵化農業經濟領域先進技術與專利;加大農村信息基礎設施建設,打造覆蓋農村教育資源的數字平臺,加深城鄉青少年對涉農職業的了解和認識,提升農村青少年對農村的歸屬感。
依托大灣區優勢 發展藍碳助力碳中和
作為粵港澳大灣區的全國人大代表,馬化騰已經連續多年為區域發展建言。今年,他結合中國的“雙碳”目標和大灣區的區域優勢,提出《關于加快粵港澳大灣區藍碳發展的建議》。建議稱,粵港澳大灣區具有全國最長的海岸線和完整的海洋生態系統,構成了巨大且完善的生物碳泵及海洋碳酸鹽泵,同時具備紅樹林、海草床、鹽沼這三大濱海藍碳系統,海洋產業基礎雄厚、互補性強,具有發展藍碳得天獨厚的優勢。他建議,開展大灣區藍碳生態系統基礎調查與檢測,制定戰略規劃,建立數據網絡系統;加強海洋協同保護管理,開展固碳增匯技術研發,重建高生物量、高碳匯型水生生物群落,完善海洋碳循環和儲碳機制;加大對藍碳關鍵技術的科研投入;探索藍碳定價機制,支持海洋碳匯交易等。
多年來,馬化騰一直關注生態環保和綠色發展。去年他領銜提交了關于制定《自然保護地法》的議案,建議為全面建成中國特色自然保護地體系提供堅強有力的法治保障。2020年他提出了統籌粵港澳大灣區海洋生態修復和珠江口國家公園建設的建議,今年又在專家調研基礎上提出《關于把珠江口海域納入國家公園總體布局的建議》,建議有關部門對建立珠江口國家公園進行充分研究論證。
作為十二屆、十三屆全國人大代表,馬化騰連續十年向全國人大建言獻策,遞交了近60份書面建議,涉及數字經濟、鄉村振興、產業互聯網、粵港澳大灣區、碳中和、生態環保等諸多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