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114訊 9月28日消息(水易)近年來,光通信行業,尤其是光纖光纜行業進入階段性的調整期。這樣的背景之下,主流供應商都在尋求新的業務方向,抵御風險的同時,更是為了提升企業整體的競爭力。
“2021年中國國際信息通信展覽會”期間,通鼎互聯常務副總劉東洋接受中國國際信息通信展覽會唯一戰略合作媒體C114的專訪,詳談通鼎互聯在新形勢下的發展布局以及創新力的打造。
布局新業務
“光纖光纜、電力電纜一直是通鼎互聯網的主要產品。”劉東洋表示,隨著近兩年大宗原材料成本上升,光纖光纜價格持續下探,給企業的發展帶來較大挑戰。為此,通鼎互聯聚焦整個信息通信產業的發展,積極布局新業務,主要是從無源向有源,有線向無線延伸。
據介紹,目前通鼎互聯已經逐步構建涵蓋傳輸、接入和無線等領域的通信設備解決方案體系。包括成功研發多頻段5G無線專網基站類產品,自主研發的MESH自組網,實現了國產化替代,同時在網絡安全領域,工業智能化設備制造以及電子裝備領域均有突破,各具特色。
以MESH自組網為例,其最大的特點就是不需要復雜的安裝調測,能夠在小范圍內快速形成信號傳輸和連接。劉東洋介紹,這一產品可應用于軍事、巡線等應用場景,當然還可以廣泛應用于交通、應急、海上通信等領域。同時在無線領域,包括無線室分等產品均有在運營商網絡中落地。
此外,在豐富、提升產品能力的同時,通鼎互聯也在擴大客戶源頭。劉東洋指出,主要是從原來傳統的運營商市場,轉向國網市場、軌道交通市場、石油石化市場、國家智慧城市建設市場等等。
錘煉創新力
當然,無論是新產品還是新業務的發展,其背后必定離不開精準和堅定的研發投入。還是以MESH自組網為例,這是通鼎互聯歷經5年,經歷了一次次探索和試驗,攻克技術壁壘,才實現這一技術的國產化突破,以及后續的應用落地。
研發能力的源動力來自于人才。劉東洋介紹,目前通鼎互聯對于人才的培養或引進,更注重實戰性的人才,更重視實踐。通過這種方式,與原先更多的理論性人才形成優勢互補,能夠快速的將理論與實踐融合,這樣一來產品從研發到落地的時間可以大幅縮減,也為贏得市場爭取到更多時間。
與此同時,通鼎互聯還同步推進,重塑了公司的研發體系架構。劉東洋介紹,以往通鼎互聯旗下諸多子公司產品方向不同,研發方向自然不同,都是獨立發展,而到了今年將通鼎互聯作為母公司平臺,打通了各子公司的聯系,這一平臺之上共同來做研發的突破。
“簡單地說,就是把分工更明確、更明晰,讓每個單位、每個人能夠發揮自己的強項,把自己的強項發揮到極致。”劉東洋補充道。
看好未來發展
隨著今年3月,工信部印發《“雙千兆”網絡協同發展行動計劃(2021-2023年)》的通知,為今后3年的網絡發展提供了具體指引,也為光纖光纜行業帶來價格觸底后企穩的曙光,中國移動普纜集采的啟動更是注入了一劑“強心劑”。《5G應用“揚帆”行動計劃(2021-2023年)》的發布,也為新業務帶來市場空間。
“國家新型基礎設施建設以及新能源發展規劃,光纖光纜、電線電纜,整個行業還是一個向好的趨勢。”劉東洋表示,尤其是通信行業,技術的不斷演進,行業始終也在不斷進步。“如果一個行業是不斷進步的,那么這個行業發展前景一定廣闊,未來的機遇也會更好。”
如何以更好的姿態面對未來的發展機遇?劉東洋表示,“對通鼎互聯而言,做好產品、研發、技術、質量與服務,才能夠在市場上有競爭力,因此我們努力打造自身,修煉好自身的能力,以匹配當下的市場競爭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