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隨著萬兆光網政策發布,國內萬兆光網建設也加速推進,作為萬兆光網核心技術的50G PON,其標準于2021年9月由ITU-T正式發布,并在2024年開啟商用進程。依據ITU-T標準,分裂近20年的GPON/EPON體系在50G PON時代實現統一,且支持波分復用三代PON共存。然而,受早期產業鏈影響,當前現網中存在部分寬頻EPON終端,其波長(1260nm-1360nm)與50G PON沖突,無法直接共存。
針對這一困境,當前業界有一種寬頻時分方案。該方案下行采用非標準的50G PON新波長,此波長處于高色散水峰區;上行運用時分機制,通過時隙分配實現50G PON、10G EPON與EPON ONU的上行傳輸,以此兼容寬頻EPON終端。但此方案存在顯著弊端:
其一,技術標準碎片化阻礙產業演進。新采用的50G PON下行波長偏離ITU-T標準,不僅會延續PON產業分裂態勢,還與已開展研究的200G PON波長規劃相悖。若運營商采用該方案,未來向200G PON演進時成本將大幅增加。
其二,時分復用限制性能與業務發展。從技術層面剖析,該方案致使50G PON上行有效帶寬銳減70%,平均網絡時延暴增6倍以上,最大時延達11ms,難以滿足萬兆光網新業務體驗需求,與萬兆精品網定位嚴重不符。此外,老舊EPON光貓隨時間老化,出現“流氓光貓”問題的概率上升,將極大影響50G PON新業務的正常使用。
其三,成本攀升且生態割裂。光模塊、芯片等核心器件廠商需同時適配多套技術標準,研發與生產成本顯著提高。況且國內EPON在全球PON市場占比僅約6%,為少量即將退網的EPON終端分裂整個PON產業生態,顯然得不償失。
由此可見,寬頻時分方案在推動產業歸一和實際部署方面面臨重重挑戰,甚至可能導致中國PON產業歸一失敗,延續未來20年的產業分裂局面。綜合考量,短期內運營商可選擇利舊ODN冗余纖芯在EPON區域新建萬兆寬帶端口實現薄覆蓋,或通過上門替換寬頻終端解決問題,這兩種方案在整體影響和投資方面更為合理。從長遠來看,隨著占比不高的寬頻EPON終端逐步退出網絡,該共存問題也將迎刃而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