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2日,重慶市委網信辦聯合市經濟信息委、市大數據發展局、重慶通信管理局發布了《重慶市互聯網發展報告(2023)》。
“報告”指出,重慶市組建了全國首個大模型聯盟,加快建設先進制造智能計算全國重點實驗室,加大機器人感知、腦機接口、計算機視覺等領域關鍵技術攻關。度小滿軒轅大模型通用能力達到開源模型GPT-4水平,馬上消費“天鏡”大模型賦能300余家金融機構和1.9億用戶,螞蟻消費鳳凰大模型月活躍用戶數達7000萬人,OPPO安第斯大模型在傳統安全、指令攻擊等安全緯度具備強大防御能力。
全市網民規模達2362萬人,互聯網普及率達74.01%。城鎮網民規模占比達77.14%、互聯網普及率約79.65%,農村地區互聯網普及率為59.8%。據國家網信辦網絡問卷調查顯示,重慶市民使用過生成式人工智能應用的占比排名全國第4。數字化應用場景日益豐富,整合學習強國、智慧教育、數字農家書屋等平臺資源,向城市大屏、樓宇電視、手機APP推送,讓數字資源直接觸達市民。2023年,全市網民人均每周上網時長為23.3小時,手機上網網民數量2346萬人,使用率達99.3%,遠超筆記本電腦、電視等設備接入互聯網用戶占比,市民對移動互聯網依賴程度逐步加深。
網絡基礎設施方面,5G網絡建設和應用不斷擴展,每萬人擁有5G基站數29個,5G用戶普及率超61%。建成行業5G虛擬專網752個,覆蓋工業、農業、服務業等領域。“千兆寬帶”網絡加快規模覆蓋,擁有10G PON端口46萬個,建成國家級“千兆城市”10個。打造自主可控“視聯網”,建立“一網兩線”數據級異構主備政務網。國家級互聯網骨干直聯點(重慶)網間互聯帶寬擴容至900G,省際直聯帶寬規模近51TB、直聯29省47個城市。
下一代互聯網加速演進方面,IPv6實現規模化升級,網絡基礎設施全面支持IPv6,移動終端及固定終端IPv6就緒度分別為96.07%和91.06%,主要云產品、內容分發網絡(CDN)節點、數據中心、遞歸域名解析服務均支持IPv6。2023年,IPv6用戶連接總數達4567.79萬、占比92.11%,移動網絡IPv6流量占比58.96%,固定網絡IPv6流量占比17.96%,重點網站IPv6支持水平位居全國前列。
算力基礎設施發展方面,加快建設全國一體化算力網絡成渝樞紐節點,建成通用數據中心機架10.8萬個(按2.5kW折算)、智能算力2500P,打通新疆、四川、貴州等5省9個數據中心算力資源,匯聚智算、超算、通算等多元算力資源2247P。“疆算入渝”納入國家數據基礎設施試點試驗,部署基于V2V視聯網協議跨省光纖傳輸網絡,推進渝哈算力基礎設施與新能源基地協同建設。
網絡文化服務方面,推出“重慶云上博物館”集群建設,打造“文明創建”“巴渝文物”等數字化應用,文化數字化創新指數位列全國第10位,群眾藝術館數字化建設位列國家公共文化云2023年度榜單最具活力地區榜首。建成數字文化園區10個,集聚數字文化規模以上企業近200家,培育新三板掛牌企業7家、主板上市企業2家,專精特新數字文化企業超20家,網絡視聽、網絡直播、微短劇、新傳媒等領域涌現出一批億元級新興企業。黨的創新理論專欄網上總閱讀量達38億人次,網上重大主題宣傳活動總閱讀量達21.5億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