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全國兩會將于5月21日在京正式開幕。在國內疫情得到有效控制、社會經濟秩序逐步恢復之時,即將召開的2020全國兩會意義重大。如何鞏固前期疫情防控成果、加強公共衛生體系建設,如何在全球經濟不確定性增強之時,恢復經濟增長、鞏固中國制造、推動高質量發展,成為今年兩會關注熱點。
第十三屆全國人大代表、聯想集團董事長兼CEO楊元慶,圍繞建設新一代互聯網醫療健康平臺、推動信息產品消費、大力發展“5G+工業互聯網”、推動新基建和智慧經濟建設、推動制造業高質量發展等熱點領域,結合自身的產業實踐,今年將向十三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提交六份建議。
新冠疫情成為2020全球最大的“黑天鵝”事件。在全國人民眾志成城、高效科學地防控努力之下,國內疫情防控形勢持續向好。但突發的疫情啟示我們,應進一步強化醫療衛生體系建設,增強抗風險能力。楊元慶代表建議,以新冠疫情為契機,加快建設覆蓋家庭、社區、醫院、科研機構的新一代互聯網醫療健康平臺,全面提升我國的醫療健康水平。
打贏全球疫情防疫戰仍任重道遠。在統籌疫情防控與經濟社會發展的新常態下,需要以非常之策應“非常之變”。5月13日,國務院常務會議部署“做好今年全國兩會期間各部門聽取全國人大代表和政協委員意見建議工作”時,特別強調把“六保”作為“六穩”工作的著力點,穩住經濟基本盤。
穩住經濟基本盤,既是保障民生、恢復經濟增長、應對全球經濟不確定性的要求,也是未來中國經濟在全球價值鏈上實現“產業躍遷”、實現高質量發展的要求。楊元慶代表認為,穩住經濟基本盤需要在供給側和需求側同時發力。在供給側,我們應該大力發展以“新基建”為基礎的智慧經濟,穩定全球供應鏈產業鏈,以實現中國制造的“產業躍遷”。在需求側,應當繼續大力促進信息產品消費,拉動內需,以實現國內消費升級。三者對于穩定經濟、實現高質量發展是“三位一體”,不可或缺。
從供給側看,新基建既是先進的智能科技,又是賦能智慧經濟的基礎設施。大力發展新基建,有利于賦能各行各業的智能化變革,釋放效率紅利;作為“世界工廠”,中國制造業在全球供應鏈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多年來推動經濟高速增長。因此,楊元慶代表提出,要從加大新基建力度、加強市場政策引導、加快構建應用生態和加速培育復合型人才等四個方面,提升“5G+工業互聯網”融合應用能力,從而推動制造業持續創新發展的建議。他還建議,要通過加強數據安全保護和有效利用,推動智慧經濟快速發展。
從消費側來說,中國擁有全球規模最龐大、層次最豐富的消費市場。隨著中國經濟結構轉型和消費不斷升級,在全球疫情蔓延的情況下,內需市場將成為拉動經濟增長強力的引擎。推動消費升級,PC等智能設備產品是“基礎設施中的基礎設施”,對經濟具有雙重推動作用。楊元慶代表認為,個人電腦絕不僅僅是消費品,還是生產力工具。在抗擊疫情中,無論是在線教育、在線醫療、在線辦公還是在線零售,都離不開PC、智能手機等“居家生產力”設備產品。他建議,促進信息產品消費,加大PC等智能設備的滲透率,對于實現消費升級、促進新型信息基礎設施建設、發展智慧經濟、擴大出口、提升教育水平、實現鄉村振興等方面都有巨大的推動作用。
2020還是決戰決勝脫貧攻堅目標任務、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收官之年。楊元慶代表認為,教育在阻斷貧困代際傳遞中,有著基礎性和持久性的作用。因此他建議,著眼教育事業長遠發展,必須繼續加強教育信息化基礎建設,強化教育信息化的大規模供給能力,提升教育信息化智能水平,以此進一步實現優質教育資源共享,助力教育高質量發展,讓孩子不管在哪里,都能享受到科技的福利,獲得優質教學資源,看到更遠的世界。
2018年楊元慶首次擔任全國人大代表,之前十年履職政協委員。在過去的十二年中,楊元慶提出了一系列涉及產業、經濟、社會民生問題的議案和提案,受到輿論的普遍關注和政府部門的重視。繼2019年兩會上,楊元慶代表圍繞推動人工智能與互聯網深度融合,釋放效率紅利,實現高質量發展提出了多項建議之后,今年又圍繞“大力發展智慧經濟、推動中國制造的產業躍遷”,帶來一系列從供給側到消費側的具體建議。
他認為,第四次產業革命不斷深化,在引領本次產業革命的物聯網(端)、邊緣計算(邊)、云計算(云)、5G(網)、大數據、人工智能(智)等智能科技領域,中國與全球其他國家基本處于相同起跑線上,有些方面還具有比較優勢。這就為中國制造業補齊短板、突破創新、打響自有品牌提供了新的起跳板。一旦這個全新的端-邊-云-網-智的技術架構與中國體量龐大的制造業相結合,新的智能制造產業將釋放出更大規模、更高質量的效率紅利。因此,中國應當通過大力發展以數字化和智能化技術為驅動的智慧經濟,推動中國制造業實現“產業躍遷”,重新“卡位”全球價值鏈,在后疫情時代增強中國經濟的國際競爭力,實現高質量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