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14年末,隨著AT&T首先推出由互聯網企業買單的定向流量模式后,美國Verizon也隨之向FCC提出了定向流量的申請,直到2016年初期,Verizon正式獲得了定向流量的批準,推出其定向流量服務FreeBee,一時激起互聯網企業對“定向流量”是否有違“網絡中立法”的判斷。
鑒于互聯網基礎設施與相關服務與應用的模式不斷創新,“流量爆炸”的時代正不可避免地發生,對于寬帶服務與定價之間的出入,引發了對于流量經營的進一步思考,如何將用戶從互聯網服務的流量費用中解放出來?“定向流量”原本應該是一件好事,但隨之而來的,卻并非是市場的肯定與合作,而是對于“定向流量”對網絡中立法案的破壞與威脅,甚至會成為一些互聯網服務壟斷的溫床,并將之稱為“FCC最新的威脅”。
盡管每個“定向流量”的經營模式不盡相同,但運營商都會遵循一些類似的特征與模式:在推出“定向流量”業務時,移動運營商將逐步開始設定每月定向流量的分配,然后與一些特定的網絡服務提供商(例如T-Mobile的Netflix)簽訂合作協議,這樣使其流量能夠不進入用戶的套餐包。盡管在一些案例中,互聯網企業與運營商之間的合作可以是免費的(只支付流量費),但普遍合作廠商為了這一特權需要為運營商支付額外的一筆費用。
到目前為止,AT&T與Verizon都已經開通了“定向流量”業務,AT&T大約在兩年前推出,在官網上,你能夠找到定向流量的合作伙伴(Aquto,Hipcricket以及其他合作單位),多為名聲不大的初創企業,但有趣的是,這些公司的合作伙伴,包括可口可樂、迪士尼、三星、獅門影業以及其他如雷貫耳的大型企業。
而Verizon的FreeBee今年年初推出,相對較新,從測試運營的階段,Verizon與AOL、Heartest Magazines、Gameday都達成了合作關系。盡管不知道Verizon的下一個合作伙伴,但可以從官網推出的信息推敲出,其業務主要將針對流媒體視頻與音樂、APP的下載以及某些特定的網站。本質上,Verizon會在用戶的個人流量包上,去除其使用的每個特權互聯網服務產生的流量。
乍一看,這似乎是運營商推出的一種新的收費模式,T-Mobile曾自豪地宣稱這是對消費者有利的項目,并不會對合作伙伴Music Freedom以及Binge On服務增收相關的集成成本,但現實是,并不收取額外費用的“定向流量”項目顯然不太靠譜,首先這部分互聯網服務必須在上線前達到運營商提出的技術要求,否則這部分流量依然會計進用戶的流量費用。其次,基于免費業務與技術要求,Binge On不得不將所有視頻流的視頻質量進行降低,不管這部分服務是否包含在定向流量的費用內。這就能理解當Youtube不得不提供480P視頻,用戶卻依然會被扣流量時所面臨的“抓狂”表現,似乎這一爭端到目前為止依然沒有合理地解決。
“定向流量”將從管道上造成互聯網服務不公
OK,這個似乎并不在討論的范圍內,只是順帶一提,那么,為什么說“定向流量”的推出其實并不是那么友善的決定?雖然當所有運營商在推出這個新業務的同時,都認為這是一件能夠為消費者提供福利的正向推動,從表面上看,運營商節省了客戶信息消費時的成本,用戶數據流量統計越低,需要支付的流量費就越少,如果有公司愿意Cover掉你的部分流量費用,何樂不為?
但對于美國而言,部分互聯網企業對于這個做法卻不以為然,甚至認為其侵犯了“網絡中立”的原則,是運營商綁架互聯網的一種做法。如果了解一下網絡中立,可能就不難理解,定向流量可能存在的隱患,“網絡中立”的核心是“互聯網上的任何數據都應該被公平對待”,每一個數據包都不應被獨立并且區別對待。這一點打個比方,家庭中的電視和電燈雖然不同(你或許可能更需要電視?)但電視用的電費單價應該和電燈相同,所以為什么你必須為Netflix與Facebook這些不同的應用,支付不同比例的網絡流量費,至少作為互聯網載體,這不應該是被“鼓勵”的做法。
“網絡中立”成立的意義不僅僅是讓信息消費本身永遠不必給“網絡快車道”支付額外的費用,也同時意味著其不需要為“服務的選擇”支付額外的費用。“網絡中立”的推行,從長遠來看對每一個參與其中的人都有利,并且鼓勵良性競爭,比方說如果某個服務需要挑戰Netflix,網絡中立法將為它提供更多的可能性,只需要投入更少的時間,把資源更多投入在優質的內容上,如果互聯網服務都需要通過這種方式來提供高昂的“門檻”費用,那么Netflix可能只需要在移動端提供標清視頻就能達到其目的。
所以綜上所述,盡管“定向流量”不從技術上直接向用戶收費,但卻會間接造成惡性競爭的情況出現,盡管不清楚Binge On是否真的如此吸引人,但T-Mobile推出了定向流量包后,或多或少影響了收看的受眾人數,盡管可能很多人就是沖著免費去的。那么同理的是,它也將影響受眾在支付額外流量費選擇YouTube,與支付更多服務費選擇Netflix中間出現分歧,最終因為網絡與寬帶,影響到網絡中立原則。
“定向流量”會給運營商極大的控制權
T-Mobile目前推出的定向流量業務將更多權力給到了運營商,使其有機會能夠操控連接其上的互聯網服務。目前來看,可能還相對淺顯,Spotify以及Netflix只需要考慮其與T-Mobile之間的兼容,但隨著未來當這種趨勢成為了各運營商的規范之后,事情就會變得復雜起來。
比方說在智能手機領域就有類似的事件,盡管谷歌在技術上開源,對于消費者也沒有任何門檻,你可以免費運用各種服務,但對于制造商而言,如果要運用Google Play的服務,那就必須面對種種高難門檻。如同Google這種毫不避諱的對于OEM的掌控,T-Mobile可以承諾不濫用這種權利,但未來呢?其他運營商呢?誰是值得信賴的?即便不收額外費用的定向流量可以成為T-Mobile的常態,但Verizon以及AT&T不那么認為,他們在目前的計劃中已經明確了會額外要求一部分集成費用,甚至其中還包括第三方的介入。
“定向流量”將使互聯網服務更昂貴
除了T-Mobile,AT&T以及Verizon即便收費,定向流量的項目同時也存在很大的問題。通過其與Disney與三星的合作伙伴的合作關系來看,合作伙伴都是各個領域的大公司,盡管不清楚哪些服務是AT&T和Verizon所需要定向流量來做的,可能僅僅是三星的商業廣告不收取流量費,也可能是三星為“牛奶音樂”建立優勢,那么定向流量的推出可能會注定,Spotify將停留在渠道分發的底層。
如果你從上文中知曉網絡中立原則,你可能會認識到這一場景,這正是最可怕的,支付的額外費用,很可能最終會轉嫁到最終的互聯網消費者手中。定向流量的確不直接從消費者中獲得費用,然而它卻切實在互聯網中產生了一個額外的成本,可能是“定向流量”的結算,也可能是額外的技術要求成本,然后通過這部分成本,打造一個更吸引用戶的應用與服務產品。它將市場更壟斷,最終結果這部分成本會被用戶所承擔,盡管你不為流量付費,但你會發現你使用的互聯網服務更貴了,不管你怎么切換你的選擇,運營商始終處于選擇的頂端,這種狀況對誰都并不友好。
目前,在北美,“定向流量”的業務許可正處于一個爭議的階段,盡管AT&T以及Verizon已經推出了定向流量業務,但FCC同時也正在采納各方意見,以供最終核定“定向流量”是否將有礙網絡中立的原則。
【后記】盡管國情不同,本文仍從多個角度分析了“定向流量”的利弊,強調的重點如下:1、網絡管道化,任何有可能將管道與服務利益捆綁的行為都是不可取的,會把整個產業綁定在運營商之上,最終將形成“管道為王”的局面;2、“定向流量”產生多余成本,最終將從互聯網服務中的消費被轉嫁給消費者;3、“定向流量”可能成為大型互聯網企業“溫床”,設置門檻,促進壟斷,有礙于中小型創業公司成長。
基于國內流量資費與運營商分割的現狀,你如何從長遠考慮“定向流量”產生的價值與意義,尤其針對目前移動流量對目前流媒體、高清圖片分享等應用的阻礙,“定向流量”能否成為下一個顛覆移動互聯網的窗口?最終是否又會造成“運營商為王”的局面?期待您的分享。
另外,2016年8月8日,今年召開的“2016亞太虛擬運營峰會”也將于北京正式召開,屆時國際移動運營商Verizon、AT&T、T-Mobile、Sprint等運營商代表將出席本次大會,并就“流量經營”與“定向流量”進行相關分享。
2016亞太虛擬運營峰會即將在8月盛大開啟!
2016亞太虛擬運營峰會,作為全球虛擬運營峰會的中國站,將于8月8/9日在北京舉行。為期兩天活動,主題報告會邀請國內國際的MNO、MVNO、MVNE、MVNA介紹國際最新運營案例、了解最新的行業發展趨勢。展覽區邀請國內外虛擬運營商參展,組委會預約產業鏈各類企業進行洽談(每家單位10-20分鐘交流時間),預計300家企業參與,500多名專業人士參與聆聽和商業洽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