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國寬帶互聯網反壟斷研討會”在京舉行,與會專家針對電信行業中存在的壟斷現象以及未來三網融合的發展前景,展開了熱烈討論。
據組委會工作人員介紹,因為三網融合已進入試點階段,而在互聯網接入領域依然存在著電信企業強制清理高帶寬專線用戶、接入價格歧視等問題,所以他們希望通過討論,力爭在電信行業貫徹《反壟斷法》,規制電信寡頭壟斷行為、適時調整確定合理的結算價格。
監管缺失
“國際出入口帶寬中國電信占62%,中國聯通(600050)占33%,中國移動占3%;寬帶用戶接入數中國電信占51%,中國聯通占39%,鐵通占6%。”原國務院信息辦政策法規組處長高紅冰列舉的這一系列數字,突顯了電信行業的壟斷現象,除此之外,電信行業的價格歧視也很嚴重。“同樣接帶寬,電信企業對不同用戶賣不同的價格,這是件很荒唐的事。賣弱勢運營商100萬元,賣增值服務商10萬—30萬元,賣內容服務商3萬—10萬元。這種價格歧視的目的就是為了打擊競爭對手。”高紅冰對此很氣憤。
“一般而言,技術進步了,網絡成本就會降低。可我國仍然維持在高價位上,這表明了政府價格監督部門的缺位。政府不管,企業就以企代政。不僅如此,一些電信企業在整頓清理時打著掃黃打非的名號,實際是搞壟斷,濫用市場地位,打擊競爭對手。”高紅冰認為,“這些舉動會妨礙新的競爭主體進入市場,不僅影響國家三網融合戰略的實施,甚至會扼殺技術和業務創新。”
通信專家、北京郵電大學教授闞凱力強烈要求工信部應立即扭轉批發與零售價倒掛的現象,“把上限價從100萬元直接降到20萬元、30萬元甚至10萬元,肯定錯不了。”他還提出至少要確定四家互聯網接入主體,“如果困難就下一個文,怎樣互聯是四家自己的事情。”此外,闞凱力認為增加互聯(NAP)點也很必要,“現在國內有三個,而整個國家需要劃七個大區,一個大區設一個互聯點,這在很大程度上將避免廣電網缺乏全國骨干網的局面。如果省內互聯了,廣電就可以競爭了。”
呼喚“第三極”
國家廣電總局發展研究中心新媒體研究所所長董年初認為:“未來應該有三個競爭主體,傳統電信運營商是一家,它們以寬帶接入業務為核心;第二個是以移動通信業務為核心的競爭主體;第三應該是扶持有線電視網,使其發展成為一個競爭主體。它們分別有自己不同的定位,之間的競爭也是差異化的競爭。”
傳知行社會經濟研究所所長郭玉閃提到了歐洲和美國市場的經驗,“從框架運營角度來講,骨干網之間可以免費互聯互通,但首先要認定哪家是骨干網。然后允許它們賣寬帶給小的運營商,它們之間需要競爭,看誰提供的價格和服務更好。假如中國的骨干網運營商增加到五六家,甚至不設上限,就會有越來越多的運營商進來,這個市場的競爭環境將得到明顯改善,當然這很有難度。”
“三網融合是一個機會,廣電可以借此介入。”高紅冰坦言,雖然在國際出入口、寬帶骨干網和接入用戶以及內容資源上,廣電和電信會存在很大分歧,“但這個變化就是進步,至少能把電信行業壟斷的氛圍打破,有新的競爭主體介入,對消費者以及公眾來說,是個良好的態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