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IPv6建設已經在我國逐漸推廣開來,但是相比美國和歐洲,我國的IPv6發展仍然相對滯后,同時,相對于蓬勃發展的云計算、移動互聯網以及物聯網應用,我國IPv6的發展速度也顯不足。
作為下一代互聯網的基礎,發展IPv6已經成為全球大多數國家的共識,尤其是IPv4的發展經驗已經表明,誰擁有更多的互聯網地址,誰就可能在當今的網絡世界擁有主導權。因此,如果將我國IPv6發展的現有速度看做是“快步走”,那么要想進一步滿足市場需求并趕超發達國家市場,就需要邁開步伐“跑”起來!
無論是從用戶規模、地址數量、網站數量還是產品種類上看,美國仍然是全球IPv6發展領先的國家。
據亞太互聯網絡信息中心(APNIC)的數據顯示,美國的IPv6用戶數量超過全球任何一個國家。截至2012年9月19日,美國擁有4193587個IPv6用戶,中國擁有3717564個IPv6用戶,日本擁有2411587個IPv6用戶,羅馬尼亞、法國和盧森堡的IPv6用戶的比例更高,但是美國的IPv6用戶總數是最多的。
同時,美國廠商擁有最多的獲得IPv6論壇的“IPv6準備計劃”批準的IT產品。包括思科、惠普和Juniper在內的美國公司已經通過“IPv6準備計劃”運行了路由器和主機等幾百個網絡產品的測試。
美國之所以能夠在IPv6發展的多個指標中遙遙領先,與其政府在IPv6發展方面的政策制定密不可分。在IPv6的發展政策上,美國有著更強制的手段和更加明確的目標。比如,2010年7月,美國政府開始采購具有IPv6功能的IT產品;2012年9月底之前,聯邦機構所有的1萬個站點必須支持IPv6等。
顯然,在這樣一個“硬”要求下,美國政府機構、運營商以及設備廠商都有更強的緊迫感和驅動力。同樣是出于對IPv6的重視,其他一些國家和地區也都推出了相對明確的發展計劃:歐洲議會早已規定排名前100的網站必須采用IPv6技術,日本所有的ISP都已經參與了“IPv6行動計劃”,印度政府的網絡計劃在2013年將具備支持IPv6的能力。
值得欣喜的是,我國IPv6的發展也在2012年實現了突破。繼2011年12月23日,國務院常務會議研究部署加快發展我國下一代互聯網產業,明確了我國IPv6的商用時間表之后,2012年3月,國家發改委、工信部等七部委聯合發布了《下一代互聯網“十二五”發展建議意見的通知》,明確了“十二五”期間我國下一代互聯網發展的目標,即2013年年底前開展IPv6小規模商用試點,2014年至2015年,開展大規模部署和商用,實現IPv4與IPv6主流業務互通。這些國家層面的決議和意見的推出,無疑為我國IPv6發展指明了方向,注入了強勁動力。
2012年12月底,國內最大的IPv6項目——教育科研基礎設施IPv6升級和應用示范項目通過驗收,這標志著我國下一代互聯網應用正在從技術試驗向大規模商用轉型,為后續的市場發展奠定了重要基礎。
顯然,在整個2012年,我國的IPv6發展步伐正在加快,但是從目前已經取得的成果上看,我國與美國還有一定的差距,尤其是在公共互聯網的IPv6應用上。這也正如CNGI專家委員會主任鄔賀銓曾經指出的那樣,我國的IPv6仍然停留在教育、科研領域,并沒有在大眾互聯網中“大顯身手”。隨著互聯網競爭重要性的日漸凸顯,希望在已經到來的2013年,我國的IPv6發展能夠更快一點,從“走”到“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