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次,我們感受到前所未有的地址枯竭的壓力。
2月3日,國際互聯網名稱和編號分配公司(ICANN)宣告最后所剩的5組IPv4地址被分配給了全球五大區域互聯網注冊管理機構,第一代互聯網地址的“池子”宣布告罄。
中央庫存告罄時,負責亞太地區IP地址分配的機構APNIC的IPv4地址庫存大概還有9000多萬個。隨之而來的是,我國和日本的電信運營商就這些地址展開了激烈的爭奪戰。
中國聯通(微博)憑借在各地區設立的法人分別獨立申請IPv4地址,獲得了數百萬個大型地址組。而日本NTT曾經一次獲得了“/9”(約800萬個)的超大型地址組。因此,在僅僅兩個多月的時間里,就有約7000萬個地址從庫存中被分配出去。
進入4月后,IPv4地址爭奪戰進一步升溫。原來每天10件左右的分配申請上升至幾十件,4月12日更是增至每天261起,其中,246件分配給了中國運營商。
在高強壓的爭奪之下,IPv4終于敗下陣來。4月15日,APNIC宣布,亞洲的IPv4地址庫存已經枯竭,將不再按照以往的規則受理IPv4地址的分配申請。
事實上,互聯網專家早在15年前就發出了未來將會出現IPv4地址耗盡的警告,現在這一天已如期而至。
這對于我們來說無疑是一個壞消息。不過,中國科學院院士鄔賀銓指出,“這何嘗不是好消息,至少說明互聯網用戶的發展速度不會因國際金融危機而減緩。”
但是留給我們的時間卻不多了。
沒有時間再等待
目前,中國互聯網的普及率僅僅是全球平均水平,以年均19%的增速處于高速發展的進程中,然而地址將成為中國互聯網發展的最大制約因素。
更何況,我國要發展移動互聯網、云計算、三網融合乃至物聯網等新技術產業,都需要足夠的地址進行支撐。
雖然,解決地址不足可以通過私有地址方案來解決,可是種種跡象表明,采用私有地址不是長久之計。
中國電信(微博)科技委主任韋樂平向《通信產業報》(網)表示:“歷史將證明一個重大的、有前瞻性的技術戰略決策將帶來幾十年的市場和社會繁榮,而一個錯誤的或短視的決策將會給國家和行業帶來無可挽回的損失,這樣的歷史經驗和教訓太多了。”
中國電信總經理王曉初曾用“未雨綢繆,越早越好”八個字來形容我國向下一代互聯網過渡的緊迫性。
需要注意的是,在我們等待的過程中,美國、日本等國家已經走在了我們的面前。IPv6論壇主席LatifLadid向記者表示:“從全球推動IPv6商用的情況來看,中國做的并不太好。事實上,中國的需求更迫切,美國其實也在等待中國,我們本來認為美國應該在后面,現在的情況相反,中國在后面。”他認為,這主要是因為中國運營商決策層缺少投資未來的眼光。
是繼續等待還是擔當領跑者,鄔賀銓表示:“我們沒有時間等待別的國家先走,既然早走和晚走都要走,現在就應該行動,在過渡中解決IPv6中我們還未遇到過的問題。”
需要“看得見的手”
值得欣喜的是,雖然市場行為比較落后,但是技術積累卻絲毫不落后于其他國家。
早在2003年12月,我國便啟動了中國下一代互聯網示范工程CNGI的建設。在CNGI示范網的試驗過程中,從關鍵設備IPv6路由器到相關軟件及應用,初步形成了僅次于美國的下一代互聯網產業群,徹底改變了第一代互聯網時期受制于人的被動局面。
與此同時,來自運營商、高校等單位的專家一直在進行相關的技術研究,有著較為深厚的技術儲備。
不過,示范網或研究成果距離實際商用還比較遙遠,必須實現真正的落地。“CNGI不可能解決商業化應用所需要解決的更多更復雜的實際問題,諸如端到端網絡的實施,業務網,應用系統,終端,支撐系統,網站等等。”韋樂平說。
為此,他建議,IPv6應效仿IPv4,盡快從學術網和試驗網轉向公眾商用網才能實現實質性推進。“這種過渡工作起步越早,需要過渡的網絡資產和終端規模越少,付出的過渡代價越低,過渡難度也將越低。”
目前,我國三大電信運營商已經邁出了商用化的實質性步伐。中國電信率先啟動向下一代互聯網過渡的試點工作,在湖南長沙、江蘇無錫、四川成都、廣東廣州、浙江杭州和山東濟南等六個城市提供IPv6試商用工作。
中國移動(微博)緊隨其后,2010年12月中下旬在河南展開試點,而中國聯通也將于今年展開試點工作。
然而,相比于運營商的熱情,ICP的態度卻顯得冷淡地很多。“我們看不到任何可以盈利的商業化應用,因此沒有動力向IPv6遷移。”一位ICP人士向《通信產業報》(網)記者坦言,實現公司的盈利是他們的首要目標。
目前,僅有百度、新浪、騰訊等大型網站宣布將支持IPv6。百度系統部高級經理、IPv6網絡負責人張誠表示,“百度將于2011年第三季度通過IPv6.baidu.com域名正式提供IPv6訪問服務。”
除此之外,IPv6過渡還涉及IT支撐系統、終端等各個環節,不僅僅是單個群體能夠擔當起的。韋樂平就表示:“向IPv6的演進不是一個純粹的市場行為,也不可能是一個純粹的市場行為,產業鏈沒有任何一個單一的群體能夠承擔推動整個產業鏈發展的重任。”
因此,以鄔賀銓和韋樂平為代表的專家建議,立即啟動國家層面的全面戰略部署,統一組織向IPv6過渡的安排和產業化推動工作,明確披露過渡的統一時間表。
顯然,利用財稅杠桿和專項基金等經濟手段,建設IPv6“經濟適用房”將在很大程度上推動IPv6的早日落地。否則就會出現韋樂平所說的“重蹈三網融合‘起個大早、趕個晚集’的覆轍”。
IPv6產業也看到了曙光。在最新頒布的《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綱要》中明確指出,重點發展下一代互聯網、新一代移動通信、三網融合等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
工業和信息化部通信發展司司長張峰表示,“當前我國高度重視下一代互聯網的發展,工業和信息化部將通過政策框架引領、明確路線要求、鼓勵試點應用、豐富用戶服務等多種措施全面推動向下一代互聯網過渡。”
在政府這只“看得見的手”的調控下,可以預計,我國的IPv6“經濟適用房”將很快完工。
爭奪話語權
由于我國在第一代互聯網IPv4的發展上一直落后于美國等國家,因此核心技術也大部分掌握在思科、瞻博網絡等國外廠商手中。
而IPv6將給我們一次“劃被動為主動”的絕佳機會。中興通訊承載網產品線總工孔勇曾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IPv6領域,國內國外各設備廠商基本處于同一起跑線,國外廠家不存在先發優勢,而且歐美運營商對IPv6興趣不如國內,IPv6對中興華為而言相當于另一個‘TD-SCDMA’。”
例如,華為、中興等公司的IPv6路由器等產品均在中國下一代互聯網示范工程中擔當了主力,并形成了系列的產業化格局。目前,中國下一代互聯網示范工程中的相關國產設備及產品占50%以上,部分甚至達到80%。
韋樂平表示:“IPv6對于增強中國在全球下一代互聯網產業中的戰略地位和高端裝備出口的競爭力,是一次難得的戰略發展機遇。”
■IPv6急先鋒
湖南電信:樹立過渡范本
2009年,中國電信湖南分公司和中國電信北京研究院共同實施了“下一代互聯網在‘兩型社會’中的應用實踐”項目,實現了IT和寬帶業務支撐系統的升級改造及業務流程的統一,部署了基于下一代互聯網的農業溫室綜合監控系統,并升級改造IDC等業務,提出純IPv6接入方面的初步實施建議。該項目的成果還入選了“2009中國通信產業年度十大技術事件”并獲得“2009中國農村信息化年度大獎”。
在湖南的項目中,中國電信在國內首次實施了IPv4/IPv6雙棧的寬帶用戶接入網絡,通過嚴格的流程穿越測試,保障了兼容IPv4用戶感知的IPv6地址引入,使得寬帶用戶在同一個網絡連接中同時獲得IPv4地址和IPv6地址,能夠訪問IPv4和IPv6的互聯網資源,即提供了用戶終端到網絡資源間的端到端的IPv4通道和IPv6通道,實現了用戶互聯網訪問向IPv6的平滑過渡。
同時,在具體操作中,中國電信還利用現有城域網設備定期更新換代的機會,要求網絡設備強制開啟IPv6功能,探索了運營商降低下一代互聯網部署成本的模式,并利用IDC等平臺為支持IPv6的ISP提供了良好的網絡接入條件,方便了IPv6信息源的引入。
全球IPv6日
2011年6月8日,Facebook,Google,和Yahoo已經商定舉辦第一次全球性規模的IPv6試驗——“IPv6日”。
全球知名CDN服務商Akamai和LimelightNetworks以及瞻博網絡等設備商也將在當天全面開始支持IPv6,并開始以自身的影響力向用戶宣講使用方法,在這24小時里預計可以看到大量的IPv6用戶涌入,從而第一次給已有30年歷史的IPv4“減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