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114訊 5月22日消息(顏翊)今日上午,2025工業互聯網大會開幕式在蘇州舉行。本次大會以“數智創新深化賦能 高質量推進新型工業化”為主題,大會匯聚各級主管部門領導、行業權威專家、領軍企業和投資機構代表,共探數字化、智能化發展新模式,共創工業互聯網賦能千行百業新路徑。
會上,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院長余曉暉發布了工業互聯網十年成果總結,同時展望了在人工智能浪潮下,我國工業互聯網行業的下一步發展。
十年階段性戰略目標全部完成
2015年,我國工業互聯網發展開始起步。2017年,國務院發布《關于深化“互聯網+先進制造業”發展工業互聯網的指導意見》,提出努力打造國際領先的工業互聯網。到2025年,基本形成具備國際競爭力的基礎設施和產業體系。
余曉暉表示,工業互聯網發展十年來,階段性戰略目標全部完成。過去十年,工業互聯網發展取得巨大成就,在政策體系設計、功能體系建設、應用驗證推廣和技術產業創新等方面走出“中國路徑”、形成“中國方案”、塑造“中國品牌”,為推動制造業數字化轉型提供共性方法,是實現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發展的關鍵路徑。
他指出,工業互聯網發展十年以來,出現兩大深刻變化。一是從關注單系統單環節的自動化、信息化轉換到關注體系化的數字化和全鏈條數字協同能力。二是從關注系統、設備能力擴展到關注數據驅動的決策閉環和智能優化。
從具體成果來看,我國工業數字化和生產率水平顯著提升。其中,工業數字經濟占數字經濟明顯上升,由2017年17.3%提升至2023年23.3%。工業數字化投入產出效率顯著提升。 2017年以來,數字技術對工業效率的提升超越服務業,2017-2023年提升1.17倍。數字化投入對制造業生產率貢獻逐年攀升,2017-2022年數字化投入對制造業全要素生產率貢獻平均提升8.8個百分點。
以5G為突破口,通過工業無線(5G)、工業以太網(TSN)、邊緣計算、信息模型等新型工業網絡技術,我國實現工業生產要素和產業鏈上下游深度連接,帶動工業互聯網網絡體系創新發展。我國已建設1.85萬個工業5G項目,實現41個工業大類全覆蓋,在制造業、采礦、電力、港口、醫療等行業實現規模復制。當前我國工業互聯網核心產業規模超過了1.5萬億元,帶動經濟增長近3.5萬億元。
值得注意的是,我國工業互聯網安全防護體系逐步深化并落地實施。國家、省、企三級協同的工業互聯網安全監測服務體系基本建成。近四年監測發現,工業互聯網整體被攻擊成功比例由2020年初的30.5%下降至2023年的12.5%。
新一代人工智能推進工業互聯網邁向發展新階段
余曉暉認為,面向下一個十年,我們將迎來工業互聯網的大規模應用,同時迎來人工智能對工業互聯網的重塑。新一代人工智能將推進工業互聯網邁向發展新階段,工業互聯網為工業人工智能提供了所必須的數據沉淀基礎、場景數字化條件和算力等數字底座。
同時,大模型所依賴的互聯網等公開數據幾年內趨于耗盡,但仍難以形成面向生產領域復雜推理決策能力,我國龐大的工業場景優勢和數據資源潛能有可能推動形成工業領域等物理世界的智能涌現,推動我國人工智能進一步突破。
實際上,工業智能當前已經展現出巨大變革潛力。從目前的模型應用情況來看,小模型主要解決質量、設備等具體問題,場景仍在深化。大模型在知識管理問答、內容生成場景初探。未來,垂類大模型將驅動任務規劃和創新生成,小模型解決高實時性、高精度的細分場景具體任務,通過大小模型協同提升綜合分析能力,加速全鏈條變革。
同時,以5G/5G-A/6G、TSN等為代表的新型工業網絡,將重塑工業數字基礎設施體系,通過融合OT、CT、IT、DT,構筑控-網-算一體化的融合基礎設施和技術產業體系。
此外,未來工廠在制造模式上也將出現變革,逐漸進化為柔性智能的高效自主化制造,智能化技術工具體系將深度重構、智能化產業共創生態也將加速形成。
未來十年,人工智能全面融入工業互聯網,實現從數據驅動到智能涌現,并帶動以自組織自優化為特征的制造模式變革,進而催生更加開放、智能和協同的基礎設施、技術工具與產業生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