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114訊 4月23日消息 (趙婷婷)近日,以“創新預見6G未來”為主題,由國家6G技術研發推進工作組和總體專家組指導,未來移動通信論壇、紫金山實驗室主辦的2024全球6G技術大會在南京召開。
期間,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國家數字交換系統工程技術研究中心(NDSC)主任鄔江興在接受C114采訪時表示,“安全可信是建立數字社會的基礎,在網絡空間中,不僅有病毒植入、信用卡盜刷、販賣用戶隱私這樣的‘小偷’,還有勒索病毒這樣的‘江洋大盜’。”
鄔江興指出,作為未來“萬物智聯”世界的堅實“底座”,6G必須要在傳統信息安全機密性、完整性、可用性和隱私保護基礎之上,更加重視6G網絡的彈性、可信等廣義功能安全。
對于全球6G安全可信發展,鄔江興院士提出8點倡議:安全可信是6G的基石底座,內生安全能力是6G本質要求,內生安全架構可支持開放負責任的供應鏈,6G安全應具備內生的網絡韌性/彈性,6G安全應具備無線內生安全能力,6G安全應具備抗量子攻擊能力,6G安全應具備迭代自演進能力。
6G必須適應內生安全新范式轉變
從2G到6G,網絡所承載的業務類型在不斷變化,6G會更加強調網絡安全和隱私保護。
以2G為例,網絡具備了移動化和數字化的特征,主要解決的是話音以及短數據業務;3G時代,移動多媒體業務開始興起,移動互聯網的業務形態展露雛形;4G時代,移動互聯網蓬勃發展,4G開始真正改變人們的生活;5G時代,開始進入生產領域,信息通信技術與人類生活和生產活動的聯系會更加緊密,安全性變得更為重要。
多樣化的6G網絡業務需要多元化的6G網絡技術體制生態來支撐。從安全角度來看,6G安全表現為共性安全問題、個性安全問題和廣義功能安全問題,其根源是網絡空間的“漏洞”“后門”等問題向物理空間、認知空間外溢,不但會危及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而且還會影響關鍵基礎設施安全、社會安全穩定。
當前,電信基礎設施故障頻繁/不可信,云網“黑天鵝”事件頻發,凸顯功能安全和網絡安全問題交織疊加。6G不僅繼承云化服務未解決的內生安全矛盾,同時還疊加人工智能、通感融合、量子計算等新興技術帶來的新質安全挑戰,并且開放供應鏈問題嚴重威脅6G安全。
鄔江興指出,6G要實現規模商用,必須突破廣義功能安全壁壘,只有實現了安全可信,才能推進6G技術的健康可持續發展。如果技術上不能有效抑制基于“漏洞”“后門”等的網絡攻擊,網絡安全問題就會成為6G發展難以逾越的鴻溝。鄔江興在采訪中特意強調了“內生安全”的重要性,并將之比喻為“大海黑夜中航行的燈塔”,他認為“網絡安全靠修修補補是不行的,需要的是范式轉變,6G必須去適應這種范式轉變。”
2013年,鄔江興基于動態變結構軟硬件協同計算理論,提出了網絡空間擬態防御理論,創建了用于突破網絡空間防御發展瓶頸的內生安全體制機制。2016年,基于內生安全體制機制的擬態防御原理驗證系統通過權威機構的測試評估,其正確性與有效性得到了充分驗證。
內生安全新范式:三方面貢獻“中國智慧”
鄔江興指出,當前6G安全全球標準在收斂和制定過程中,聚焦6G網絡空間內生安全新范式,我國一直處于領跑位置,并在三個方面貢獻了“中國智慧”。
首先,從理論上找到了一條新路。“目前,從各個角度,已經證明了內生安全科學機理的存在性,不是只有靠修修補補才能安全。就像是歐氏空間三角形的穩定性,以及金剛石六面體結構的堅硬度一樣,這些特性都是內生的。”
其次,實現從理論到技術和應用的落地。“再漂亮的理論和算法如果無法落地,價值也是無法體現的。我們團隊做了大量工作,在紫金山實驗室構建了全球第一個內生安全試驗場,并連續六年舉辦擬態防御國際精英挑戰賽,至今沒有團隊能夠突破內生安全的防線。這說明技術與理論是高度吻合的,內生安全的理論是可落地可實現的。”
第三是推廣。鄔江興認為,內生安全將是底層技術變革驅動生態系統轉型的典范,“原來是只顧信任而不顧安全的生態,安全責任在用戶側,誰使用誰負責;現在轉變為誰設計、誰制造、誰銷售、誰負責,這是一個巨大變化。”
此外,談及AI對6G的影響,鄔江興表示,AI是個很好的訓練和推理工具,有“讀萬卷書,行萬里路”的閱歷,是一個經驗極其豐富或者具有完美經驗的系統,能夠幫助我們進行6G技術開發、網絡建設、運維優化等。但同時也需關注,AI目前依然面臨著結果的不可解釋性、不可推理性、不可預判性;AI應用系統也存在漏洞、后門。
他指出,人工智能是必須強調網絡安全為首要條件的技術。如果人工智能沒有網絡安全,那將會是一個噩夢,會被壞人所利用。“人工智能向善就要解決人工智能本身規范性,能夠在相應的技術架構下,使得它不那么容易去做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