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10日至12日,由未來移動通信論壇、紫金山實驗室主辦的 2025全球6G技術與產業生態大會 在南京上秦淮國際文化交流中心隆重召開。本次大會以"共筑創新 同享未來"為主題,來自全球的6G領域的思想領袖、技術先鋒和產業領軍人物將再次齊聚金陵,共同探討6G技術創新與未來產業生態的發展藍圖。
在11日舉辦的"6G綠色與可持續發展"平行會議上,專家學者就如何通過網絡架構創新、人工智能技術賦能、運維方式變革、綠色能源的使用等方式打造6G綠色網絡,以及如何通過6G技術幫助環境、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進行深入探討。會議由華中科技大學教授葛曉虎主持。
中國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戰略研究院執行院長龔克指出,6G不僅要更快、更廣泛地連接世界,而且應該更好地保護我們的地球。
根據ITU-R發布的6G愿景,明確提出可持續性(Sustainability)將成為6G的核心價值之一,尤其強調:減少ICT行業自身的碳足跡(Green ICT);通過通信技術推動其他行業減排(ICT for Green);全生命周期的能源效率和資源利用率;支持SDGs(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標)實現。
中國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戰略研究院執行院長龔克
對此,龔克建議,在戰略層要讓綠色成為6G設計的第一原則。技術層引入AI賦能智能節能、可再生能源結合通信系統等,同時建立可量化和可驗證的綠色KPI。應用層要將可持續發展目標與行業轉型結合起來。更為重要的是應該全球合作,建立跨區域的"綠色通訊伙伴關系"。
諾基亞貝爾實驗室芬蘭無線電系統研究部負責人、諾基亞貝爾實驗室芬蘭站點負責人Mikko Uusitalo
諾基亞貝爾實驗室芬蘭無線電系統研究部負責人、諾基亞貝爾實驗室芬蘭站點負責人Mikko Uusitalo表示,全球范圍內的6G發展方向已經達成廣泛共識,最大的區別在于可持續方面。需要從三個領域審視可持續性,除了環境的可持續,還有社會的可持續(包括可信度及包容性),以及經濟的可持續,如果經濟上不可持續,一切都是徒勞。與此同時,可持續也有兩面性,一方面6G設計本身需要實現可持續,另一方面基于6G技術來幫助其他行業實現可持續發展。目前歐盟Hexa-X-II項目正在推進并完善可持續的關鍵價值指標。
澳大利亞悉尼大學教授Li Yonghui
澳大利亞悉尼大學教授Li Yonghui介紹,與傳統網絡架構相比,無蜂窩大規模MIMO可以降低干擾,提升頻譜利用效率,提升小區邊緣用戶的覆蓋,同時也能降低整體功耗。不過,無蜂窩網絡的能耗也會隨著AP和天線數量的增加而增加,研究無蜂窩大規模MIMO的節能策略,以保證QoS的同時最小化能耗成為重點。目前,基于優化嵌入式強化學習(OSAC-G)的綠色能源方案經驗證具備可行性。
華中科技大學教授、IMT-2030 (6G)網絡智能組副組長肖泳表示,后5G/6G時代,網絡和A的融合帶來一系列挑戰,包括流量爆炸帶來的電力需求爆炸式增長;異構業務需求帶來的資源消耗機理不清;缺乏性能可保障、能耗可跟蹤的網絡智能理論基礎,難以支撐AI內生;高智能度需要高資源占用,也就意味著高能耗。
華中科技大學教授、IMT-2030 (6G)網絡智能組副組長肖泳
對此華中科技大學團隊進行了一系列思考和實踐。肖泳介紹,包括聯邦邊緣智能+智能認知網絡博弈理論,驗證碳排放能否集中式管控;低碳智能網絡+網絡機制設計,考慮不同的AI算法和分布式算法等來計算碳排放的影響;移動智能體通信理論,目標實現AI-in-Net,智能體與網絡無縫連接,通過有限數量智能體間的相互連接、交互、協同組合實現無限數量的網絡功能。
清華大學電子系副教授周盛
清華大學電子系副教授周盛表示,近年來學界研究AI for Communication降低能耗,但基本上沒有人討論過引入AI技術帶來的額外的能耗,因為AI需要額外的計算資源,消耗的電量也非常大。雖然可以看到通過引入AI技術能夠更好地輔助通信系統進行節能,但通信節省的能量會不會還不及AI帶來額外的能量消耗多?可以考慮云邊協同計算的框架,將計算資源和通信資源更加靈活緊密地結合在了一起,這樣有可能/理論上做得更高效,最終達到更綠色的目的。
中國移動網絡規劃與設計優化研發中心副主任高峰
中國移動網絡規劃與設計優化研發中心副主任高峰介紹,中國移動已經從網絡的綠色評估、綠色建設、綠色運營、綠色維護四個階段開展行動,并形成了自己的節能產品體系。未來,中國移動將面向AI+內生智能,以意圖驅動、自智引擎為手段,聚焦供能、用能、評價領域,實現端到端全智能管理,助力通信行業綠色發展。同時,推動實現業務與能源協同、能效管理自動化和智能化。
vivo通信研究院預研總監姜大潔
vivo通信研究院預研總監姜大潔表示,6G 在第一版本設計時,就需要聯合考慮網絡和終端的聯合能量效率設計,包括減少可選特性,重點突出最有用的用例或特性;針對不同的服務(考慮不同速率、延遲、可靠性目標的用例)、不同流量負載、不同RRC狀態設計。為解決網絡節能和終端節能之間的矛盾,可考慮支持基站和終端協同的節能設計以及節能as a Service的商業模式探索。
華中科技大學副教授鐘祎
華中科技大學副教授鐘祎介紹,可再生能源的生命周期溫室氣體排放量遠遠低于傳統能源。這意味著高能耗并不一定導致高碳排放。因此,可以考慮使用可再生能源為基站供電。鐘祎詳細分享了太陽能蜂窩網絡的碳效率建模與優化。
最后的圓桌論壇環節由華中科技大學教授葛曉虎主持,上海諾基亞貝爾股份有限公司、諾基亞貝爾實驗室中國區負責人蔡立羽,香港科技大學(廣州)協理副校長、教授楊旸,慶應義塾大學教授Tomoaki Otsuki,中山大學先進網絡與計算系統研究所所長陳旭,華南理工大學教授唐建華,中國科學院計算技術研究所教授田霖,上海交通大學特聘教授熊紅凱,人工智能賦能6G綠色可持續發展等話題進行深入討論。
例如,蔡立羽博士分享了諾基亞貝爾助力6G網絡,推動實現綠色可持續發展的觀點和進展。諾基亞公司基于意圖驅動的節能理念,利用AI大模型技術打造了Nokia-iMBrace智能體,能夠監控基站能耗并生成節能策略,助力中移動降低基站能耗,并在3月份上海F1大獎賽重保期間完成了試點。
5G網絡的高能耗有目共睹,6G業務場景與網絡能力要求持續提升,將導致能耗的劇增。IMT-2030指出,6G網絡能效目標優于5G網絡10倍,未來網絡在綠色低碳方面面臨著巨大的挑戰。"6G綠色與可持續發展"平行會議的舉辦,為6G綠色低碳發展提供指引,助力信息通信業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