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114訊 3月1日消息(顏翊)在2022年世界移動通信大會期間,2022年GTI線上國際產業峰會同步舉行,本次峰會以“5G創新助力綠色低碳發展”為主題,分享全球5G戰略規劃及最新進展,探討技術創新如何助力各行各業低碳發展,推動全球綠色可持續發展。
會上,能源轉型委員會(ETC)主席Adair Turner發表主題演講,他認為,未來是電力驅動的世界,我們必須大量應用數字技術對電力使用加以控制,幫助在深度電氣化的世界中,更好地平衡供需關系。
據Adair Turner介紹,能源轉型委員會(ETC)是一個全球性的聯盟,其成員公司來自美國、歐洲、印度、中國和日本等國家,委員會所有成員承諾履行《巴黎氣候協定》的條款,努力將全球變暖限制在2攝氏度以內,理想情況是限制在1.5攝氏度。為達到這一目標,就需要在本世紀中葉,讓全球經濟實現凈零排放。
然而,要實現可靠的零碳經濟,就必須大幅提升電力在當今世界經濟中的應用,在中國也同樣如此。“未來是電力驅動的世界,電力會得到大范圍的應用。電氣化程度高的經濟體,能效也更高,但重要的是,全球的電力需求也會更高。”他表示。“因此,我們必須大量應用信息技術對電力使用加以控制。”
目前,企業和日常生活實際使用的能源中,最終能源需求的20%來自電力,而到2050年,這個比例應該在50%到65%之間。能源轉型委員會相信,到2050年,全球直接使用的電力總用量將從如今的27,000萬億瓦時增加到70,000至90,000萬億瓦時。中國目前的用電量約為7,000萬億瓦時,隨著中國成為充分發展的高收入國家,到2050年,這個數字將達到15,000萬億瓦時。
AdairTurner指出,為實現氣候目標,必須以零碳方式發電,而我們現在所面臨的主要問題,不再是如何發電,而是以零碳方式按照最低成本發電。在未來電力系統中,供應和需求都在隨時變化,我們要如何平衡供需。答案將是水電和核電,尤其是如果我們能夠更加靈活地建造核電廠的話。
有三類至關重要的技術,有助于推進靈活性的發展,那就是電池、氫和數字融合。隨著電池價格越來越低,其將在從白天到晚上、從白天到白天的短期循環中實現系統平衡。
到2050年,中國每年生產和消耗的電力能夠達到15,000萬億瓦時,相當于每天41萬億瓦時。若需儲存其中20%的供電以滿足后續不時之需,則需使用8萬億瓦時的電池,在世界上的其他地方亦是如此,通過現有礦物供電及電池的有效循環,完全可以滿足中國乃至全球各地的電力需求。
然而,對于以日計算的循環,一年365天或更多天持續不斷儲存和釋放電能,電池還能夠適用,但對于低頻率的季節性循環,一年釋放幾次,使用電池則成本過高。
對此,數字集成技術將助力我們使用基于復雜、完善軟件的控制系統,更加智能地管理需求時間,進而管理商業或住宅供暖、工業過程中的需求、管理使用計算能力的需求。與此同時,將其整合至存儲系統至關重要。
此外,電動汽車將推動蓄電容量的巨大增長。如果到2050年,中國有3億輛電動汽車在路上行駛,每輛都配有60千瓦電池,那么,總計需要18萬億瓦時的電池。即使停在停車場和車庫中閑置已遠超系統平衡所需的實際容量,若人人都簡單粗暴、不分晝夜地隨時為電動汽車充電,而不考慮浪費與否,勢必會對電網的存儲和靈活性產生巨大影響。
但如果能夠通過智慧軟件和智慧業務系統說服人們在日間或夜間合理的時間內為電動汽車充電,那么,便可選擇在供電過剩,或真的需要充電時,才將車輛儲能裝置連接至電網。這樣的整合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實現零碳經濟的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