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中國的十三朝古都,作為歷史上最繁華的城市,吹過這里的每一陣風,仿佛都散發出秦漢的文章,隋唐的詩情。每年,數以億計的游客踏風而來,到兵馬俑、大明宮和鐘鼓樓,感受文化、現代與自然的交融碰撞。
在如今的數字時代,茫茫人潮帶來的是滾滾的數據洪流。據第三方機構Statista預測,2021年全球的新增數據量達到驚人的79ZB,光將這些數據存儲起來,需要79億個10T的超大硬盤。急劇增長的數據量,正給運營商們帶來巨大考驗。
中國移動通信集團,以超過20億的連接數,徹底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方式。位于西安的陜西移動西咸數據中心,作為集團公司在中國西北的數據樞紐,它的建設擴容速度,影響著廣大西北人民的數字生活體驗。而就在幾個月前,西咸數據中心的工程師們,挑戰完成了數據中心建設領域的極限目標——6個月內高標準交付一座938機柜的綠色數據中心。
數據中心是一座龐大繁雜且精密無比的物理基礎設施,涉及數量眾多的子系統和成千上萬的設備,1000柜規模的數據中心,若采用傳統建設模式,建筑施工需要8個月,設備遷入和調試驗收需要10個月。同時,在施工過程還會產生建筑粉塵和垃圾,影響著周邊的生態和環境。而且,該數據中心運營之后,每年將耗電6000萬度,耗水6萬噸,間接產生碳排放近3萬噸。
陜西移動的工程師們勇敢接過業務快速上線,和綠色低碳的雙重目標,他們和合作伙伴華為公司一起,經過細致的分析研究,發現將預制模塊化數據中心和間接蒸發冷卻技術相結合一種可行的方案,而預制模塊化建筑是國家推進新型建筑工業化過程中,非常鼓勵的裝配式綠色建筑。
預制模塊化,是將數據中心分解成232個箱體,工廠進行預制和設備預裝,與此同時,現場完成園區土建基坑及基礎準備,然后進行樂高式快速搭建,前后緊密搭接施工6個月可完成業務上線。裝配式除基礎外可不受天氣限制,在建設過程中建筑垃圾減少80%,粉塵減少100%,建筑可回收率超過80%。
數據中心作為高載能的產業,實際上超過30%的電能,和幾乎100%的水資源都是被制冷系統用掉了。西安地處中國寒冷地區,冬季平均溫度僅4攝氏度,全年平均氣溫13℃,間接蒸發冷卻技術,可以充分利用西安的自然冷風,依托AI技術,全年有10個月不用開壓縮機,幾乎達到自然制冷,可以降低制冷系統能耗50%以上。經預測,10年周期省電近6000萬kWh,省水超40萬噸,降低碳排放2.7萬噸,等效種樹3.7萬棵。
工程師們說,要感謝古都的風,是文化的風帶來了熱情的游客,催生了龐大的數據需求;是科技的風實現了極致的建設,6個月上線數據中心業務;是自然的風,降低數據中心的能耗,保護古都的生態。
春風得意馬蹄急,一日看盡長安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