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114訊 7月12日消息(南山)7月9日,在2021世界人工智能大會期間舉辦的“新一代人工智能計算平臺分論壇”上,中科院計算所研究員、中國計算機學會高性能計算專業委員會秘書長張云泉發表演講表示,算力是一種可通用的量化服務。基于AI技術,可以對算力進行生產、聚合、調度、釋放,將算力高效能轉化為生產力。
在算法對算力需求增長30萬倍的大趨勢下,新型算力中心應運而生。張云泉介紹,在20世紀60年代,開始出現超級計算中心;21世紀00年代,云計算中心亮相;10年代開始,智能計算中心閃亮登場。
根據國家信息中心去年12月發布的《智能計算中心規劃建設指南》,智能計算中心是基于最新人工智能理論,采用領先的人工智能計算架構,提供人工智能應用所需算力服務、數據服務和算法服務的公共算力新型基礎設施,通過算力的生產、聚合、調度和釋放,高效支撐數據開放共享、智能生態建設、產業創新聚集,有力促進AI產業化、產業AI化及政府治理智能化。
張云泉介紹,當前智能計算中心建設面臨四大挑戰。一是概念混淆,難以界定和其他計算設施之間的相互關系;二是定價混亂,相似的智能計算中心,在不同城市,提供的算力價格可能有數倍的差距。三是系統封閉,要明確采用何種開放技術架構,支撐生態繁榮。最后是能源消耗,大型智能計算中心功耗巨大,如何實現低碳、綠色部署。
在建設規劃上,智能計算中心也有四大模式:政府投資建設、企業建設運營、政府購買服務、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四種模式各有優缺點,張云泉建議,整體思路是政企合作建設運營的框架,可以高效整合政企資源,注重激發市場活力,提高建設運營效率,同時也可以發揮其作為創新載體的公共屬性,促進成果轉化應用,帶動新興產業發展與產業鏈上下游高效協同。
在論壇上,中國科學院人工智能產學研創新聯盟發布了新一代人工智能計算平臺,定位于國內首個跨模態、通用化的AI公共創新服務平臺。
據了解,平臺擁有四大優勢。其一,采用開放架構,可以兼容主流軟件應用生態,具備使用面廣、遷移靈活、編譯開發難度低等特點;其二,支持多元芯片組合,提供多樣豐富算力,可勝任模擬、訓練、推理等AI全鏈條應用需求;其三,底層算力基礎設施采用相變浸沒式液冷技術,單位算力效率大幅提升且能耗成本降低30%;其四,通過透明化價格模型,為市場提供參考依據和建設標準,有效避免公共財政資源浪費。
其中針對價格亂象,平臺給出了算力價格標準方案:在綜合存儲、能耗、開發、定制、數據調度等一系列因子,并代入明確的算法標準后,得出在同時具備5P雙精度算力(64位)、25P單精度算力(32位)和100P半精度算力(16位)的情況下,智能計算中心的基礎設施價格約為1億-1.5億。
“新一代人工智能平臺有力推動了算力定價標準的建設,為區域智算產業發展提供了重要的參考依據,將有效解決智能計算中心存在價格混亂虛高的問題。”張云泉表示。
展望智能計算中心的未來,張云泉認為,作為“新基建”的重要組成部分,新型算力公共基礎設施通過提供共性的算力、數據和算法服務,讓算力服務更易用,將使得智能計算像將水電一樣,成為基本公共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