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我國在文昌航天發射場使用長征五號乙運載火箭/遠征二號上面級,成功將衛星互聯網低軌03組衛星送入預定軌道。此次發射標志著我國衛星互聯網建設邁入規模化組網的新階段。然而,隨著星座部署提速,衛星互聯網的高成本難題也備受關注。
數字化助力衛星組網增效
此次發射的衛星互聯網低軌03組衛星,首次全面應用了“四大基線”——設計基線、生產基線、測試基線與數據基線。更值得關注的是“數字化飛控與在軌測試模式”的建立。傳統衛星運維依賴人工指令與分散數據處理,而新系統通過AI算法實時監控衛星狀態,自動生成故障診斷報告,將運維人員的工作量減少60%。
航天科技集團專家表示:“數字化不僅提升了效率,還通過數據閉環優化了衛星性能。例如,通過分析在軌數據,我們已對后續衛星的能源管理系統進行了三次迭代升級。”
按照規劃,我國衛星互聯網星座計劃發射數萬顆低軌衛星,若依賴傳統模式,成本將呈指數級增長。而數字化技術的普及,有望將單星成本壓縮至現有水平的1/5。
應用落地:從“太空基建”到“地面紅利”
天風證券預測,2025年,商業航天進入密集組網期,手機直連衛星功能普及將催生超10億終端用戶市場,而地面網絡與衛星網絡的融合(如星地基站互補)將催生萬億級物聯網市場。
三大運營商已悄然行動。中國電信聚焦航空互聯網領域,計劃在國產大飛機C929上部署衛星通信服務;中國移動2023年宣布聯合科研機構開展“手機直連衛星通信”技術試驗,目標在2025年前實現全網支持衛星通話;中國聯通與吉利合作,基于低軌衛星開發車聯網解決方案。
值得注意的是,應用創新正在反哺衛星制造。例如,手機廠商對低功耗、小型化衛星通信模塊的需求,促使衛星研制團隊開發出成本僅為傳統載荷1/10的“消費級”終端。
技術、運營與市場的三重降本突圍
衛星互聯網的高成本爭議始終伴隨產業發展。以美國SpaceX星鏈為例,單顆衛星制造成本約50萬美元,發射成本約30萬美元,而地面網絡建設費用更是天文數字。對中國而言,破解成本難題需多方協同。
技術層面,需突破新型材料與推進系統。例如,采用3D打印技術制造的衛星結構件,重量減輕30%的同時強度提升20%;電推進系統的應用使衛星壽命延長至8年以上,燃料成本降低70%。航天科工集團正在研發的“氦氣微推進器”,目標將單位推進效率提升3倍。
運營層面,需提升頻譜資源利用率。通過智能動態頻譜共享技術,同一頻段可支持多顆衛星動態切換,頻譜效率提升5倍以上。此外,衛星的“軟件定義”能力升級,允許單星通過遠程升級切換功能模塊,延長在軌壽命、減少發射需求。
市場層面,需構建“衛星互聯網+”生態。政府可通過頻譜資源拍賣、基建補貼等方式吸引民間資本;企業則需探索“低成本套餐+增值服務”模式。例如,SpaceX通過“星鏈+特斯拉”捆綁銷售,將用戶終端成本分攤至汽車售價中;我國也可嘗試“衛星流量包”與寬帶業務聯動,降低準入門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