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廳里觸摸算力前沿技術,云平臺上調試實時數據模型,企業專家深入高校講堂,開啟產教深度融合的創新課堂。7月5日,51名來自北京郵電大學大數據科學與技術專業的同學在經歷了為期6天的中國移動“梧桐·鴻鵠”實訓營后,交出了一份滿意的結業答卷。這場持續6天的“產業實訓課堂”,歷經“展廳研學-平臺實操-項目實戰”三階淬煉,通過“學生進企業+專家進校園”的雙向奔赴,讓青年數字人才在真實業務場景中完成從“紙上公式”到“手中真知”的蛻變。
研學:在創新源頭觸摸產業脈動
在中國移動國際信息港的協同創新基地展廳,同學們近距離體驗了算網大腦、智能算力集裝箱、九天基座大模型等前沿應用成果,開啟了一場“看得見、摸得著”的技術探索。“展廳即課堂,展品即教材”,同學們通過操作AI眼鏡的實時翻譯功能、指揮機器狗執行巡檢任務,親歷了“大數據從技術到場景”的驚險一躍。北郵學生張蘇丹同學在體驗AI眼鏡等創新產品后深有感觸后感慨:“試戴AI眼鏡時,譯文秒速投射到現實視野,著實讓我震撼了一把,讓我對未來可以參與到‘技術賦能生活’的研發探索有了更大的期待。”
圖片1:北郵學生參觀中國移動協同創新基地展廳
圖片2:北郵學生體驗中國移動AI眼鏡
實戰:在業務深水區鍛造真本領
實訓營后半程,中國移動派出9名具有豐富實戰經驗的大數據專家走進北京郵電大學指導,將脫敏數據資源、技術平臺與真實案例帶進大學講堂,深度融入教學實踐。同學們分組承接高速道路擁堵分析、電信反詐模型開發等產業級項目實操課題,在企業專家的指導下,攻克多語種語義解析難關,突破模型優化瓶頸,真實體驗了從數據采集、清洗到建模分析的全流程,切實理解了大數據實時處理在實際生活中的意義。孫靖淇同學在體驗了“梧桐·鴻鵠”平臺后表示:“這次實訓能直接用到中國移動的真實數據和案例,很貼近實際工作場景,讓我對產業實踐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圖片3:中國移動專家給北郵學生講課
機制創新:拆解產學融合“密碼鎖”
自2024年中國移動與北京郵電大學正式簽署戰略合作協議,雙方在人才培養方面已連續兩年推行“雙進雙融”培養機制。企業專家帶著攻關課題走進“大數據技術原理”課堂,學生帶著數據思維扎進業務現場。這種“問題互拋、能力互補”的協同,正是中國移動與北郵共建“產學研深度育人平臺”的關鍵創新。雙方已聯合開發教育部第三批國家級一流本科課程,編寫《大數據技術原理與案例應用(微課版)》等標準教材,聯合共建大數據與人工智能工程師技術中心、關鍵軟件領域(大數據)實訓平臺。截至目前,依托梧桐·鴻鵠平臺,校企雙方已培養數智人才5000余名,共同探索出“學分課+企業認證+綠通卡”的三級進階體系,為產教融合創新提供了可復制的“北郵-移動范式”。
面向數字經濟時代對實踐型人才的迫切需求,中國移動將以梧桐·鴻鵠平臺為紐帶,聯合高校及科研機構深化產學研協同創新,推動高校人才培養實現從“知識傳授”到“能力塑造”的轉型升級,為數字經濟高質量發展持續輸送高素質應用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