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前召開的“5G-A產業生態融合發展專題研討會上,中國電信5G共建共享辦公室規劃處總監李志軍詳細介紹了中國電信在5G-A方面的最新進展和未來規劃。
李志軍指出,5G商用六年以來,中國電信攜手產業鏈建成了全球首張、規模最大的5G SA共建共享網絡,初步完成了5G網絡的規模化部署。面向5G-A,中國電信在去年完成了全國百城部署,邁出了商用堅實步伐;2025年,中國電信要持續深耕5G-A六個核心關鍵技術,包括上下行超寬帶、全場景物聯、空天地一體、通感一體、確定性網絡和內生智能等核心技術,以連接為基石,感知為資源,智算為中心,建立新型基礎設施,把5G-A拓展到全國300多個城市地區。
上下行超寬帶方面,中國電信持續推動5G-A的速率升級,通過載波聚合技術,實現速率能力翻倍,可以滿足像全景網紅直播、AI高清質檢以及未來多模態應用的大上行大下載的場景需求。比如在浙江杭州高教園區,中國電信成功完成5G-A 3CC規模連片部署,測試下行速率接近5Gbps速率。
全場景物聯方面,中國電信通過RedCap和無源物聯技術重塑物聯網生態,為物聯企業發展開拓了新動能和新可能。中國電信實現RedCap技術在300多個城市規模的部署,為視聯網、智能電網、可穿戴設備等物聯網應用提供了有效解決方案。無源物聯網技術通過無線信號轉化供能,實現廣泛管理,中國電信提出了融合架構,分層組網多站聯合等技術,并且自研了一套無源物聯原型系統,實現了物料跟蹤,大幅提升了物料管理效率。
在空天地一體和通感一體方面,低空經濟已經成為推動社會發展的新引擎,中國電信依托現有存量的3.5GHz現網設備,可以開展快速升級,能夠實現在300米以下的低空智聯網。中國電信在重點城市已經在開展低空智聯網的初步部署,會打造一批低空示范城市。
確定性網絡方面,比如在智慧交通領域,以5G-A網絡為基礎,結合云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實現了車輛與基礎設施的高效協同,以無線網絡為媒介,聯通了云端和車端的算力,為未來的高階智駕在復雜場景下打造了網絡基礎,這也是5G技術和AI技術好切合的發展空間。
內生智能方面,隨著AI的日益發展,網絡智能化水平需要不斷提升,中國電信積極探索云端AI、基站AI、空口AI等三個層面的AI結合。中國電信在很多地方開展實踐:在陜西電信高校園區,游戲時延降低60毫秒以下,有效實現了穩定游戲體驗;在江蘇電信和江西電信,基站能耗顯著下降17.9%和11%。通過多維度的聯合高效智能判斷,可以快速分析和閉環網絡問題,網絡維護效率大幅提升,提升了運維速率,降低了運維成本。中國電信后續將繼續持續推進AI For RAN的部署,持續打造新一代無線網絡智能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