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在“2025可信云大會”上,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正式發布《云計算藍皮書(2025年)》。藍皮書以前瞻性視角研判云智融合、全棧創新等未來趨勢,為政府決策、產業升級和技術突破提供參考。
在云計算為我國數字經濟發展注入蓬勃生機的同時,產業的不足之處也不得不引發業內關注。
云計算成為經濟發展新亮點
我國云計算市場保持較高活力,中商產業研究院分析師預測,隨著AI原生帶來的云計算技術革新以及大模型規模化應用落地,預計到2027年我國云計算市場規模將超過2.1萬億元。云計算作為信息技術的重要組成部分,正逐步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推動傳統產業的轉型升級。
數據顯示,2024年,全球云計算市場規模為6929億美元,同比增長20.2%,預計到2030年全球云計算市場規模將接近2萬億美元。2024年,我國云計算市場規模達8288億元,同比增長34.4%,保持較高增速,以云為基座的數智市場格局已經形成。隨著量子計算、區塊鏈、人工智能與云計算的融合革新,云計算的邊界將進一步擴展,預計到2030年我國云計算市場規模將突破3萬億元。
云計算安全性亟需正視
當前,我國云計算產業快速發展,為各行各業提供了強大的數據處理和存儲能力。然而,在享受便利的同時,我們也必須正視產業發展中存在的隱患和不足。
其一,用戶對數據失去直接控制的問題日益凸顯。現在許多企業和個人習慣將重要數據存儲在云端,這種模式雖然節省了本地存儲空間,但也帶來了新的風險。用戶往往不知道自己的數據具體存放在哪個城市的機房,甚至不清楚數據是否已被跨境傳輸。
其二,信息安全存在明顯漏洞。云計算環境下的數據保密面臨嚴峻挑戰。從技術角度看,黑客可能通過攻擊存儲節點竊取敏感數據;從管理層面看,內部員工違規操作的風險始終存在;而從法律角度說,跨國數據流動時的責任界定尚不清晰。
其三,數據存儲的完整性也面臨考驗。由于云計算采用分布式存儲方式,數據被分散保存在不同服務器上,這種模式雖然提高了存儲效率,但也帶來了新的問題。不同服務器間的數據更新可能出現不同步,導致版本混亂;硬件故障可能導致部分數據永久丟失。
加大核心技術研發,推動生態互通
針對上述問題,需要采取系統性措施加以改進。首先,在用戶數據控制方面,可以開發“數據地圖”等等功能,讓用戶隨時查看自己的數據存儲位置;增加“數據保險箱”功能,允許用戶自行加密重要文件;同時制定統一的數據遷移標準,確保用戶在更換服務商時能夠完整帶走自己的數據。這些措施將有效增強用戶對數據的掌控力。
其次,在信息安全保護方面,應當推廣銀行級加密技術,對金融、政務等敏感數據進行特殊保護;實行“最小權限”制度,嚴格限制員工的數據訪問范圍;建立國家級云安全認證體系,定期對云服務商進行安全檢查。通過技術升級和管理優化,筑起信息安全的“防火墻”。
最后,在保障數據完整性方面,應當開發智能校驗系統,自動檢測并修復錯誤數據;對重要數據實施跨地域冗余備份,防止單點故障導致的數據丟失;建立快速恢復機制,確保在數據損壞時能夠迅速還原。以技術手段大幅提升云計算的可靠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