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行至收官之年,國務院新聞辦公室日前的發布會勾勒出我國科技創新的強勁曲線。大會提到,5G、智能手機等新型消費點燃21.9%的互聯網投資年均增速,通信設備制造投資亦保持11.2%的高增長。作為國家信息基礎設施建設的主力軍,中國電信積極把握科技創新方向,為數字經濟發展注入強勁動能。
強化戰略引領,加強技術攻關
中國電信把科技創新作為重要的戰略,推動企業從傳統電信運營商向服務型、科技型、安全型企業轉型。
在網絡方向,建成首張規模最大的5GSA共建共享網絡,建成規模最大的ROADM全光網絡和千兆光纖網絡,全球率先實現手機和汽車直連衛星服務。
在云及云網融合方向,自主研發全棧云技術和產品體系,將天翼云打造成全球最大的運營商云,建成上海、北京兩大萬卡智算集群,構建“息壤”一體化智算平臺,天翼云已經全面邁向智能云發展的新階段。
在人工智能方向,自研“星辰”大模型能力體系,在央企中率先開源,以“息壤”智能云能力體系為核心,通過“算力、平臺、數據、模型、應用”五層架構設計,構建了普惠、開放的人工智能基礎設施。
在量子/安全方向,發布國內最大規模的量子計算集群“天衍”量子計算云平臺,研發融合量子密鑰分發網(QKD)的分布式密碼系統,構建涵蓋QKD、量子密鑰資源池和量子密鑰管理平臺的“一網一池一平臺”。
搶占新興產業賽道,推動技術走向應用
近年來,全球科技與產業格局深刻變革。中國電信前瞻布局低空經濟、人工智能、量子信息等賽道,完成七大戰略性新興業務布局,推動技術從實驗室走向產業應用。
低空經濟領域,打造了“低空智聯網絡”和星瀚、星巡、星云三個平臺,為低空經濟領域提供全方位能力支撐。與39個城市簽署低空經濟城市合作戰略,與10個城市啟動合作項目,覆蓋無人機巡檢、低空治理、水利巡檢、應急救援、試飛基地建設等場景,全年計劃落地500個示范項目。
人工智能領域,聚焦教育、政務應急、交通等細分領域打造了50余個行業大模型。同時,還推動AI手機、AI云電腦、AI攝像頭等智能終端產品的普及和規模發展,賦能用戶超8700萬。
量子信息領域,在北京、上海等16個城市建成量子城域網,打造量子密信、量子密話等服務,量子安全通話用戶突破500萬,防竊聽準確率超99.9%。
強化研發投入,為持續創新提供“源動力”
人才是科技創新的核心驅動力,中國電信系統性加大科技創新研發投入,全面提升技術突破與產品供給能力。
2024年,中國電信研發費用145.3億元,較去年同期增長11.3%。先后成立云網基礎設施、智能計算、量子信息等5大研究院,并在北京、上海、深圳、合肥等建設12個聯合實驗室,與清華、中科院等80余所高校、科研院所建立“產學研用”共同體。同步實施“十百千”人才工程。目前,公司國家級高層次人才突破百人,省部級科技獎勵數量五年翻兩番,為持續創新提供了“源動力”。
同時中國電信開放“昆侖”云網能力平臺,吸引6000家開發者入駐;舉辦央企AI開發者大會,發布“天翼云息壤杯”大賽,孵化創新應用超200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