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兩年來,政府大力解決互聯網互聯互通問題,在下調交換中心結算價格促成電信、聯通間大幅度帶寬擴容后,近期宣布在成都、武漢、西安、沈陽、南京、重慶、鄭州七個城市增設國家級互聯網骨干直聯點。新增點和原來的京、滬、穗節點初步實現了我國骨干網網間架構的全面布局,對于網間訪問性能和安全性有了大幅度提升,同時促進了互聯網相關產業的發展。
減少中西部流量繞轉
互聯網的基本特點是“一點接入,全程訪問”,這要求各運營企業必須在物理層面實現跨網之間的互聯互通。目前,我國在京滬穗三地設有骨干直聯點,在過去的十多年里,這三個互通節點為疏通我國八家骨干網互聯單位的網間流量、促進我國互聯網的快速發展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然而,隨著我國互聯網網民的迅速增加,新技術新業務的層出不窮,現有網間互聯架構難以滿足經濟社會的發展需要。特別是隨著西部大開發戰略的推進,中西部地區的網間流量大幅增長,從2009年的日均流量40G增長到目前的180G左右。由于我國互聯互通節點集中在東部三個城市,導致現網中西部180G日均流量產生4000km~8000km的長距離繞轉。以兩家運營企業西部省份的互通流量為例,互通流量從發起訪問點出發,需在全國進行長距離繞轉才能迂回至目的點(如右圖所示),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用戶的上網體驗。工業和信息化部電信研究院互聯網監測分析平臺數據顯示,在我國七大行政區域內,西部省份網間流量平均時延近200ms,其網間互聯質量是我國最差的區域。
本次在中西部城市成都、西安、鄭州、武漢增加骨干直聯點后,中西部流量可以實現就近過網,提升網絡疏通效率的同時,可減少20~40ms(按國際通行的1000km可減少5ms傳輸時延計算)的傳輸時延,并能減少由于長距離繞轉帶來的路由器跳數增加,預計中西部省份互訪平均時延及丟包率都將明顯降低,廣大中西部地區4000多萬寬帶用戶的訪問質量將明顯得到改善,更加有利于中西部互聯網產業的進一步發展。
提升互聯網網間訪問整體性能
互聯網網間帶寬不足影響網間訪問性能,一直是我國互聯網互聯互通面臨的主要問題。盡管近兩年運營企業已加大擴容力度,我國各互聯網骨干網網間互聯帶寬達到1470G,但由于網間帶寬歷史欠賬較多,幾個主要互聯方向的網間質量仍然難以保證。本次新增7個骨干直聯點,要求所有經營性骨干互聯單位必須接入,新增點當地主導運營企業接入帶寬不得少于50G。按保守估計,一個新增點各方向帶寬和最低接入80G,7個點至少將一次性新增560G網間帶寬,增幅達到38%,明顯高于往年運營企業間的常規擴容。可以預見,本次新增骨干直聯點工程完成后,將大幅改善互聯網網間訪問整體性能。
兼顧網絡流量格局演進趨勢
云計算等業務發展將對全球互聯網架構產生深遠影響。根據思科的預測,未來幾年云計算數據業務的增長率每年將超過35%,到2016年全球云計算數據中心的總流量將達到6.6ZB(1ZB=10億TB)。云計算中心傾向于選擇電力資源豐富、地理條件安全、高緯度、很少有自然災害的地方,我國西北、西南、華北、東北都是云計算發展潛力較大的地區。本次骨干直聯點的選擇充分考慮了這些地區未來的流量需求,即便現在這些地區尚不是運營企業骨干網核心節點,但通過骨干直聯點的部署,帶動運營企業網絡調整,為未來網絡流量發展做好資源儲備。
提升網間架構安全性能
長期以來,我國一直保持著僅在北京、上海、廣州三地建設網間骨干直聯點的格局。由于骨干直聯點少,單點流量壓力較大,各互聯點之間難以形成有效的冗余保護,存在較大的網絡運行安全隱患。增設7個骨干直聯點后,我國互聯網直聯點達到10個,原來一點癱瘓全網阻塞的潛在隱患將基本消除,且10個骨干直聯點遍布我國東西南北中各個區域,要求新點與老點互為備份,多節點分攤、多路由疏通的互聯格局基本形成,網間互聯冗余保護能力顯著提升。
本次增設骨干直聯點遵循“西增東擴、全方位、立體化”的互聯架構優化總體思路,將有效推動網間帶寬擴容、提升用戶感知、加強網絡安全性能。期待工程盡快實施,為“寬帶中國”戰略的實施做好網間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