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來,手機充電器奪命事件的發生,引發了社會廣泛的關注。一個再普通不過的手機充電器,為何轉眼間就變成了奪命“殺手”?究竟是產品設計缺陷,還是產品質量問題,抑或是操作不當所致?《人民郵電》報記者日前采訪了權威檢測機構工信部電信研究院中國泰爾實驗室高級工程師紀忱,從專業技術角度為大家解讀手機充電器變“殺手”的真實原因。
“劣質手機充電器絕緣失效是充電器傷人的主要原因。”紀忱表示,手機充電器的工作原理是通過變壓器降低電壓,再經過整流、濾波、穩壓等電路將220V交流電轉換為低壓直流電,初級輸入是交流220V高電壓,而次級輸出的是5V等直流低電壓。一般情況下,手機充電器輸出的低壓電流對人體沒有傷害,而如果消費者使用的是不合格的劣質手機充電器,就可能在三種情況下出現絕緣失效:第一,變壓器故障;第二,初次級器件故障;第三,產品電氣間隙和爬電距離不合格。
紀忱指出,第三種情況是最可能導致手機充電器傷人。因為如果是前兩種情況,手機充電器將因為故障而無法正常使用。而第三種情況下,充電器可能還能使用,提供輸出電壓,極具迷惑性,一旦因為電氣間隙和爬電距離過小而出現絕緣失效,使得輸入端220V電壓以漏電的方式導入到輸出端,最終導致人員傷亡。
事實和數據更具有說服力。紀忱透露,中國泰爾實驗室技術鑒定中心曾經就接受過類似的鑒定案例。2012年某地法院委托中國泰爾實驗室技術鑒定中心對一部手機充電時接打電話致人身傷害案進行技術鑒定,某消費者在使用該充電器為手機充電時打電話不幸觸電身亡。泰爾實驗室工程師團隊經過反復測試之后發現,該充電器為偽劣產品,按照國家標準GB4943-2001《信息技術設備的安全》規定,手機充電器適配器初次級兩款電氣間隙要求值最小為2.0mm,爬電距離最小為4.0mm,而該款充電器的電氣間隙和爬電距離實測值均僅為1.0mm,不滿足安全標準要求。因此,在充電器工作情況下就出現了絕緣失效的情況,使得高壓電流通過充電電纜的導線直接傳導到手機金屬外殼上,而使用者手握電話時身體其他部位正好與大地接觸,形成220V危險電壓的導電回路,導致了悲劇的發生。
對于消費者在手機充電時打電話的安全擔憂,紀忱表示:“用合格手機充電器產品充電時打電話沒有危險,此時手機充電器輸出的都是低于36V的安全電壓。”因此,為了保障自身和家人的安全,消費者最好購買經過3C或者類似等級認證的充電器,買質量有保證、正規廠商的產品,不要圖便宜和一時方便,因小失大。據悉,按照我國3C安全認證的要求,手機充電器產品需要經過3000V高壓的安全測試,具備足夠的安全保障。而偽劣充電器無論是在設計、材料、元器件以及生產工藝上均無法達到安全標準的要求,雖然能夠使用,但是安全隱患卻是巨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