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2012年至今,OTT行業從開始到爆發僅僅經歷了短短兩年,各大互聯網公司也是采取不同的運營策略來對OTT部分進行布局。從小米盒子、TCL愛奇藝電視、百度影棒再到天貓魔盒,越來越多的互聯網公司加入到OTT硬件的隊伍中來,但是也有像優酷、搜狐這樣采用不同方式布局OTT的公司。
從下圖基本可以看出目前各視頻網站在OTT行業的勢力范圍以及操作模式:
將領: 各公司OTT業務的領軍人物,各位老大們的資料在網上也如雷貫耳,就不耽誤時間介紹了。
市占率:目前OTT市場的占有率。
關注度:用戶對于各公司在OTT市場的關注度。
戰法: 各家對OTT市場的布局方式,以及終端覆蓋數量
(部分數據根據中怡康2013年數據估算、部分自來互聯網,僅做參考。)
盟友: 有投資關系的企業。
牌照: 合作牌照方。
優酷
優勢:視頻第一品牌、內容&服務、公司策略
經過多年的運營優酷作為第一互聯網視頻網站已經被大家所認可,擁有較高的品牌優勢。而在內容上優酷豐富的視頻資源一直是其高流量的重要來源,今年力推的多部大劇也讓很多用戶大呼過癮,在港劇、韓劇等優勢逐步釋放;另外在后臺服務上,視頻的播放也是流暢度最高的。
此外,在公司策略中,OTT也被視為核心業務,精英盡出,在資源上也給予很多支持。另外也許是基于品牌和用戶體驗角度出發,優酷并沒有參與視頻聚合。
戰法:優酷內置、TV APP內置
2013年底,優酷土豆CEO 古永鏘就表示:“優酷土豆不做屏幕,憑借視頻用戶、流量、內容、品牌、收入全面第一的優勢,實現真實的多屏合一。”可以看出優酷的OTT戰略主要是和硬件廠商開展內置合作。
截止目前在六大電視品牌中,優酷已與三家(海爾、長虹、康佳)進行深入定制合作,機頂盒廠商中也和華為、TCL、中興九城、同維共進以及九洲電子等進行獨家內置合作,與國內DVB老大同洲電子及數碼視訊合作攻廣電運營商市場,其覆蓋產品數量是目前最多的。
在各大TV應用市場(包括海信、樂視等電視市場上),優酷的TV APP下載量無一例外,均排下載量第一。來源于用戶的自主選擇已經足夠保證優酷TV端的領先優勢。
盟友:阿里巴巴
阿里巴巴的投資不僅為優土帶來了大量的資金,更將阿里的資源共享給優土。天貓盒子、云OS以及牌照方華數,將為優酷OTT帶來更多的入口資源和牌照支持,據傳阿里云OS的TV端設備將達到2000萬以上,如果全部與優酷視頻打通,將讓視頻同行難望項背。更重要的是在以后的OTT發展中,優土將會擁有支付、購物等無數種可能性。
弱點:自有品牌硬件、聲量不足
相對于樂視的打法,優酷一直未發布自有品牌產品,很多用戶對優酷產品非常期待,但到目前為止還未收到優酷自有產品的相關消息,在媒體關注度上聲量較小。但有了天貓淘寶良好的銷售渠道,做出優酷電視、優酷盒子也是有可能的事情。
愛奇藝
優勢:聯合產品發布較早、內容優勢
去年第三季,愛奇藝就與TCL、創維發售了聯合品牌的產品,是第一家與硬件廠商發布聯名產品的視頻網站,自然引起非常多的關注。也讓其他硬件制造商看到了可以和互聯網企合作的機會。
內容上,愛奇藝是燒足了錢來買版權:《爸爸去哪兒》、《康熙來了》、《快樂大本營》等國內綜藝節目,以及《愛情公寓4》、《老有所依》等熱門電視劇,以及多檔韓國綜藝節目。單從內容上來說,目前算是出了風頭,但芒果宣稱不與視頻網站分享節目,又給他們澆了一盆涼水。
領軍人物老段是行業里的知名人物,對硬件制造很有興趣,擅長說教;多次宣稱是TCL愛奇藝電視之父(但被TCL私下否認了);創維愛奇藝盒子起初故障率超高,據說也與他的奇思妙想有關。
戰法:iQIY Inside、TV APP內置、視頻聚合
愛奇藝早早打出了iQIY Inside的口號,表明其OTT布局也會以內置的方式來進行。TCL的聯合品牌電視、聯合品牌的創維盒子,較早推出聯合品牌產品為愛奇藝帶來不少聲量。但優酷出手后,后期與其持續合作的硬件方較少,僅有大麥盒子進行內置合作。不過最近傳出一直和愛奇藝合作緊密的TCL將在下半年與優酷進行OTT盒子的深度合作,這不免讓外界對其中的問題進行猜疑。
為了獲得更多用戶,愛奇藝也采用了TV APP內置的方式。這也或多或少彌補了其在覆蓋數量上較少的問題,業內都在傳愛奇藝的重點只在移動端,TV端只是虛晃一槍的故事,不知是真是假。
盟友:百度
百度投資愛奇藝后,PC端為愛奇藝帶來不少流量。但在OTT端為愛奇藝帶來的資源相對非常少。百度先后發布了幾款硬件產品,但在內容上并未給到愛奇藝過多的支持,這不免讓人有點搞不明白狀況。
(為了統一稱呼,在此處并未像其他文章一樣,用“干爹”來形容百度與愛奇藝的關系。)
弱勢:參與視頻聚合、產品體驗待進步
就目前而言,愛奇藝和優酷較為相似,都采用用內置深度合作的方式與硬件廠商合作。但是目前看來,從總體數量上要遠小于優酷。另一方面,最近TCL和優酷已經達成戰略合作,將會在下半年推出優酷內置的產品。這勢必會給愛奇藝帶來不小的影響。
愛奇藝是參與海信聚合大業的支持者,這點與優酷、樂視很不相同。對視頻網站而言,聚合會成為CP,對視頻網站品牌造成極大影響。
此外淘寶上不少機頂盒商家在為用戶預裝APP時抱怨愛奇藝TV APP在高峰時段會出現卡頓的情況,很多用戶對商家進行投訴。
樂視網
優勢:全生態鏈
樂視應該是這些互聯網視頻公司中唯一推出自有品牌互聯網電視、OTT盒子的公司。互聯網最重要的是什么?入口。PC端入口被對手的干爹占著,在TV端何不自己成為一個入口呢?于是樂視盒子、樂視電視誕生了。鋪天蓋地的廣告后,的確讓不少用戶了知道了樂視這個品牌,以及其價格便宜的互聯網電視。佩服樂視的勇氣:要去搞定一個又一個入口,還不如我自己做入口!數百人的超大團隊,賈布斯的事必躬親也是動靜越鬧越大的原因。
戰法:自有品牌產品、LETV UI
樂視是眾多互聯網公司中較早生產自有產品公司之一。樂視盒子上市后獲得不錯效果,相比其他競爭對手增加了不少話題性和關注度。樂視電視采用小米相同的模式通過網上預定、饑渴營銷,也獲得不少銷量。
此外為了覆蓋更多的OTT盒子設備,樂視也將LETV UI放出。用戶可以通過刷機的方式將如小米盒子這樣的產品刷上LETV UI。樂視也想通過這種方式將其他品牌的OTT盒子轉化為“自有產品”。
盟友:傳奇虎360將入股
在百度與愛奇藝合作、阿里巴巴與優土合作后,近期又傳出奇虎360準備入股樂視網的消息。樂視網的優勢在于硬件終端布局,以及視頻內容,但是流量優勢不明顯。而奇虎360則有瀏覽器、有互聯網安全產品,有流量優勢,但是硬件和視頻優勢不足,兩者的結合可以實現互補。不過即便合作成功,360在OTT端的影響力遠不如PC端,期望看到更多360在TV端的產品。
弱勢:無深度合作、收費、互聯網屬性的硬件廠商。
樂視從發布自有產品后,其實就與可能合作的硬件廠商成為競爭對手關系。別說深度內置了,就算是樂視的TV APP在部分硬件廠商處也遭到抵制。
另外,樂視在做硬件時就已經明確,收費會成為其運營的主要模式。但是試想下在“眾人皆Free,我收費“的今天,收費的模式有待商榷。
樂視看到身為“互聯網公司“的小米賣了一堆硬件產品后,也用同樣的方法予以復制,希望這樣的方式為自己獲取更多的入口,但是硬件和互聯網畢竟是跨行業的模式,產業鏈中會遇到很多問題,樂視真正想把自有硬件做強做大,還有很長的路要走。但樂視很重視內容的獨有性,不參與聚合,也算有節操。
搜狐
優勢:人氣優勢
美劇作為搜狐視頻的標簽之一,聚攏了不少美劇迷。《生活大爆炸》和《屌絲男士》應該是大家都非常熟悉的熱播劇了,大波用戶向搜狐靠近。
不過不少美劇貌似已經過去了……
戰法:TV APP內置、視頻聚合
張朝陽對于OTT一直表示觀望態度,所以在合作布局上顯得不如其他幾家布局明晰。之前只是采用了傳統的TV APP內置和視頻聚合的方式。與海信VIDDA盒子的合作,也基本屬于嘗試性的深度定制。
明確OTT團隊歸屬后,搜狐與一些硬件廠商開展視頻聚合合作,開放一定的視頻資源到廠商,廠商負責具體的運營和排版。在小米、海信以及某某聚合軟件上都看見搜狐視頻的內容,短期內對訪問量有一定的提升,也許是追趕優酷、樂視的無奈之舉。
盟友:無
視頻網站需要的要么是導流的入口,要么是完整的生態環境。為獨自鏖戰的搜狐捏把汗。
劣勢:較為保守、戰法混亂、視頻聚合
采取保守的打法唯一的好處就是不需要做大面積的商務拓展,可以將這塊資源用于版權購買、內容規劃等;而弊端也是在其他公司布局完成后,搜狐想要再拓展市場時將會異常艱難。
也許是因為保守策略,所以在具體合作進行時,感覺目標不是很明晰。很多項目更類似于試試看的心態。此外,如之前所說個人并不看好視頻聚合的模式,再次就不再贅述了。
小米
首先,要解釋下為什么把小米也放到了對比的行列中來:
1.雷軍說:我們是互聯網公司
2. OTT內容和產品作為最重要部分,用小米作為產品方面的代表。
3. 希望從不同角度為各位分析OTT行業的布局(內容提供方、硬件制造商)
所以把小米加入到對比中來,作為OTT盒子的代表,為大家進行分析。
優勢:硬件產品、米粉
小米作為最會做硬件的“互聯網公司“,通過MIUI、小米手機等產品,已經擁有非常豐富的硬件經驗和操作系統經驗。所以小米盒子也是目前銷量最好的OTT盒子產品--從2012年至今,小米共發售約250萬臺OTT盒子。
其實小米還有非常大的一筆隱性資產,那就是“米粉“。現在網上最強大的隊伍不是水軍、不是五毛,而是大波米粉。每次小米新品上市時,總會有大批米粉從聲量和銷量上予以支持,所以從總體聲量和關注度上來說小米盒子是目前所有硬件產品中最高的。
戰法:自有品牌產品
小米的想法或許和樂視不太一樣,樂視做硬件是為了收費、增加入口。相較之下小米就單純不少--賣硬件。無論是網絡電視還是OTT盒子,小米都充分的賺足了關注度。在今天看來,網絡電視盒OTT盒子的屬性決定他們必須是一個完整的產品體系,從前端硬件到后臺軟件,再到播放內容。
在內容上,小米目前以視頻聚合的模式運營。小米運營團隊可以根據自身的需求對內容進行維護運營。不過礙于牌照方和內容提供方的眾多問題,其實在運營上也會帶來不少問題。
盟友:無
小米作為一家“互聯網公司”,硬件銷售量依然是其最重點的部分。為了補充內容部分的缺失,小米注資迅雷。希望拿到迅雷的版權內容,不過就目前來看,還稱不上是盟友級別。
劣勢:內容
不同于樂視,小米從MIUI開始便積累了豐富的軟硬件、生態鏈經驗。但目前看來,小米缺少的部分其實是OTT核心的內容部分,所以在內容布局方面,小米對迅雷進行注資。希望能夠拿到更多版權內容。不過就目前看來,內容仍然是小米目前最大的弱點。被優酷告,被樂視告。而且據傳小米盒子的用戶日活躍率并不是傳說中的60%以上,工作日只有24%;這個數據只是相當于一臺普通山寨盒子的水平。看來找到優質的內容源確實是關鍵。
結語
對于視頻網站而言,以前的競爭就是單一搶用戶,無論是在PC端、移動端都是這樣。但加入了OTT后玩法有些變了:更多的要看生態系統的協同作戰,要和產業鏈中不同環節企業合作。此外多屏之間交互的便捷度也影響極大,任何一個公司想要在混戰中勝出,都要考慮更多的方面,花數倍于以往的人力物力。個人比較看好優酷,目前在TV端數據大幅度領先,未來會發揮古永鏘擅長的多屏優勢,成為最大的贏家。當然TV是樂視故事中的重頭戲,賈布斯也只能演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