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前不久結束的深圳大運會上,IPv6通信網絡覆蓋了44個比賽場館、14個非競賽場館,承載了多個基于IPv6網絡開發的業務應用,為我國IPv6未來發展積累了豐富的實戰經驗。
今年,全球IPv4地址已經分配完畢,而早在2004年,我國就在校園網內開通了世界上規模最大的純IPv6互聯網——CERNET2。
今年7月19日發布的第28次中國互聯網調查報告卻顯示,我國IPv6地址數排名僅列世界第15位。
近日,中國工程院院士鄔賀銓、李國杰在采訪中,解析我國IPv6發展瓶頸。
三方博弈陷入死循環
鄔賀銓告訴表示:“運營商和網絡內容服務商(ICP)在是否推廣IPv6上,都遇到了一些難題。”
據了解,目前Windows7和Vista系統已加入IPv6協議。但在絕大多數情況下,被用戶廣泛使用的XP系統卻不支持IPv6協議。也就是說,使用XP系統的用戶還只能訪問IPv4網絡。
所以,作為面向廣大用戶提供網絡內容的運營商,在用戶需求不那么迫切的情況下,ICP不會首先考慮推廣IPv6。
由IPv4地址枯竭帶來的危機感每天都困擾著各大運營商,他們迫切希望增加地址。目前,運營商的核心網已經創建了能兼容IPv4和IPv6的雙堆棧網絡,技術上的難題已經被攻破,可謂萬事俱備。
“但是,他們也沒有充分的理由去做。”鄔賀銓解釋,“ICP積極性不足,終端支持也不夠,和運營商緊密聯系的兩個環節都沒有使用IPv6。”
看上去這個矛盾似乎指向了用戶。“如果使用IPv6網絡卻無法獲取使用IPv4網絡獲取的大量內容,用戶當然不會選擇IPv6。”鄔賀銓指出。
然而,數據顯示,校園網用戶卻對IPv6情有獨鐘。對此,鄔賀銓說:“校園網IPv6實際上是一頓免費的午餐。”創建CERNET2之初,有關部門就承諾校園網用戶免費使用IPv6網絡,包括國際線路。同時,校園網內也建立了相當數量的IPv6網站,為用戶提供網絡資源。
但以營利為目的的運營商則不可能用免費的辦法來吸引用戶。這樣,運營商、ICP、用戶三者的選擇似乎走進了一個死循環,都不愿意首先向IPv6邁出第一步。
政策引導或是解決之道
對于這個看上去“無解”的難題,兩位院士表示,適當的政策激勵或許是突破IPv6發展瓶頸的最好方式。
目前,美國對推廣IPv6網絡實行“胡蘿卜加大棒”的政策激勵。一方面,向率先轉為IPv6網絡的運營商和ICP進行財政補貼和政策傾斜,稱之為“胡蘿卜”;另一方面,則強制政府網站必須升級為IPv6,稱之為“大棒”。
我國相關領域專家也曾向國家發改委建議,鼓勵流量排名在前100名的網站和政府網站先轉為IPv6,國家補償一定改造費用。“通過這樣的辦法來逐漸引導,形成良好的氣氛。”鄔賀銓說,“最后我們希望升級后,用戶在IPv6上看到的內容不比IPv4少。”
在鄔賀銓看來,轉換過程中各國和各運營商之間沒有形成標準是政策滯后的原因之一。
他說:“標準化已經開展了10年,互聯網工程任務組上已經提出了許多轉換方案,但現在還沒有達成一致的方案。一旦方案確定下來,IPv4向IPv6轉換的規模擴大,備受期待的產業化自然就會產生。”
而另一個原因,則涉及到內容安全問題。李國杰介紹,IPsec是IPv6網絡的一項關鍵協議,它保證了用戶之間的通信安全。網絡監管部門則出現了這樣一種擔心,在大規模使用IPv6后,內容安全問題將會逐漸暴露。
對此,李國杰說:“互聯網內容安全監管是必要的,但不能把IPsec當成推廣IPv6無法逾越的障礙。”同時,鄔賀銓還指出,在IPv4地址日益減少的情況下,運營商則會在少量公共IP地址下面另外設置一定數量的私有地址,這同樣會為內容安全監管帶來嚴重的問題。
兩位院士認為,無論是否推廣IPv6,信息安全是互聯網永恒的話題,而IPv6的推廣將會為我國互聯網安全帶來新的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