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114訊 9月12日消息(蘭茜)9月11-13日,第25屆中國國際光電博覽會在深圳舉行,在同期舉辦的“算力時代新型光傳送技術論壇”上,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技術與標準研究所所長張海懿發表了題為《算力時代全光運力技術產業進展及未來展望》的主題演講。
張海懿介紹,近年我國加強政策引導,持續推動信息通信、算力、運力基礎設施高質量發展。截至2023年底,全國的算力總規模已達到230 EFLOPS,位居全球第二,其中智能算力規模達到了70 EFLOPS,增長速度超過70%;在運力方面,為了支持“東數西算”的戰略,基礎電信企業已建設超過180條干線光纜,全國算力樞紐節點20ms時延圈已覆蓋全國主要城市。
在這一大背景下,AI+算力等新需求加速推動全光運力技術革新發展。AI大模型、智算中心等創新業務與應用蓬勃發展,驅動網絡持續向更大帶寬、更低時延、更高可靠、更智能靈活等特性發展,加速推動全光運力持續向高速大容量、高性能集成、光纖新型化、通感一體化、網絡智能化等方向演進。
全光運力高速傳輸進展迅速
在高速大容量傳輸方面,目前400G技術標準基本完善,我國干線已啟動規模部署。張海懿表示,智算等推動高速短距光接口加速發展,AI影響下光接口迭代周期明顯縮短,800G光模塊銷量已超過400GE成為主流,1.6T即將到來,當前數據中心互連的800G和1.6T 相干技術成為研究熱點。
未來,產業界將聯合開展800G及以上速率的試驗驗證。從標準化來看,800G和1.6T成為ITU-T、OIF、IEEE802.3、CCSA等國內外標準組織的研究熱點,調制格式、映射技術、C+L波段、高性能FEC等是標準化的關鍵。從產業化來看,基于~130GBaud,16QAM調制的800G方案是目前技術研究和產品研發的重點。
張海懿介紹,當前光層組網調度向數據中心內部延伸,OXC/ROADM全光組網不斷推進,智算中心全光交換積極研究和實踐。此外,海纜網絡也助力全球數據中心高速光互聯。
高速核心器件向多維異質集成演進
在高性能集成方面,高速調制多方案并發競爭,多維和異質集成逐步演進。為了更好平衡能耗、時延和可插拔等需求特性,CPO和LPO、LRO競相發展。
圍繞著未來高速傳輸的發展,高性能芯片器件將成為關注熱點。單波200Gb/s直調直檢,200Gb/s EML已具備量產條件,200Gb/s VCSEL傳輸距離、可靠性正在優化過程中,而200+GBd相干調制方面,TFLN、TFLN+硅光集成方案為當前研究熱點。
在模塊器件方面,光電合封(CPO)線性驅動(LPO)也是重要發展方向。面向超大規模網絡和數據中心應用,先進的封裝技術助力下一代CPO的發展。LPO具備低能耗、低延時等優勢。未來,LPO與CPO殊途同歸,終極形態是線性直驅的合封版本。
三種新型光纖助力算力網絡高質量互聯
在光纖新型化方面,張海懿表示,超低損光纖逐步開展部署,算力網絡高速光互聯提質;空分復用光纖加快試驗和應用探索;空芯光纖特性優勢突出,發展潛能可期。
超低損光纖已成為400G高速光傳輸的優配,助力高速率大容量光傳輸系統性能提升。G.652.D光纖持續向超低損耗方向優化提升,仍是干線大規模部署的主流光纖、支持400G+和C+L波段傳輸;G.654E光纖已具備規模量產和工程部署能力,東數西算推動G.654.E光纖在我國干線網的部署、支持400G+和C+L波段傳輸,具備更優的超長距傳輸能力,已成為海纜光通信系統實現跨洋超長距傳輸的應用首選。
空分復用光纖及其系統研究和標準化持續推進,在國內CCSA TC6已立項3項空分復用研究課題,研究內容涉及光纖特性及應用、光器件、傳輸技術;國際上,ITU-T SG15會議通過并發布GSTR.SDM技術報告和G.sup.G.65x立項。
空芯光纖成為新一代光通信系統的重要使能技術,具備超寬帶、超低時延、傳輸損耗低和超低非線性等特點。但標準化尚處起步階段,光纖結構和參數,損耗極限、核心光電器件完備度,工業化拉制技術成熟度,現網部署工程化等諸多技術瓶頸待突破,目前國內CCSA已立項3項空芯光纖研究課題,研究內容涉及關鍵技術、光器件、超高速光傳輸。
器件芯片集成化數據分析智能化成發展趨勢
在通感一體化方面,面向未來應用熱點持續,標準化尚處初步階段。張海懿介紹,感知助力通信,通信賦能感知。應用方向上通感一體化可用于光纖光纜的資源管理和監測,也可用于環境感知和安全監測。
ITU-T、CCSA等標準組織已開展研究工作,張海懿表示,在國際ITU-T近年來關于光纖通信網絡通信與感知功能的集成的提案逐步增多,中國移動、中國聯通、中國信通院、華為等積極參與標準化活動中。已立項G.dfos,關注光纖接口和光參數指標等規范。在國內CCSA TC6立項開展多項通感一體光纖通信網絡標準和研究課題,針對系統組網方案、光纜、光模塊、光器件開展標準化工作。
AI大模型和數字孿支撐網絡智能化向L4演進
在網絡智能化方面,開啟L4高階自智探索,開展AI/網絡大模型的應用,網絡大模型和數字孿生,加速標準研制和應用實踐。2024年正處于邁向高階自智的關鍵階段,大模型的技術特點和優勢,能夠很好匹配L4新要求。
張海懿表示,網絡智能化受到業界廣泛重視,標準體系不斷完善,已取得豐碩成果,智算中心網絡增強智能化運維提升訓練效率,CCSA TC610啟動網絡大模型前鋒行動,開展相應的測評和工作。
演講最后張海懿表示,信通院協同業界持續推動全光運力技術產業發展,深化開展算力網絡質量監測,即將發布運載力指數評估報告、啟動1ms時延圈城市倡議活動等。
展望未來,張海懿期望聚焦算力時代數字經濟發展需求,業界各方應加強協同推進全光運力技術創新攻關、產業生態發展和網絡質量監測等工作,全力支撐我國信息通信和算力基礎設施的高質量發展,推動構建新質生產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