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114訊 7月18日消息(水易)在“未來產業·下一代光網絡領域2025年推進會暨中國電信全光網3.0技術白皮書發布會”上,中國電信聯合產業合作伙伴正式發布《中國電信全光網3.0技術白皮書》(下稱:白皮書),中國電信研究院院長張成良對白皮書進行了詳細解讀。
回顧過去,“全光網1.0”以“光進銅退”為核心,實現光纖網絡的廣覆蓋和高速率能力提升;“全光網2.0”以“全光交換”為核心,率先規模采用可重構光分插復用器(ROADM)及波長交換光網絡(WSON)技術,建成了全球規模最大的全光骨干網。面向AI時代,中國電信適時提出“全光網3.0”,以打造更佳的新型信息基礎光網絡。
“全光網3.0”是推動新型工業化與數字基礎設施融合發展的關鍵支撐,是引領光通信產業未來發展的重要理念。通過技術創新與融合、標準牽引以及產業鏈升級,引領未來十年的光通信產業變革。
“全光智聯”為核心,實現“三融”愿景
白皮書顯示,“全光網3.0”以“全光智聯”為核心,致力于構建以“光云智融合、光感業融合、天地海融合”為愿景的全光智能聯接體系,提升網絡對多樣化服務場景的適配能力,夯實未來十年AI時代的網絡底座。
光云智融合:光網絡支持海量數據的高效聯接,結合智能化升級,實現光網絡和云資源的深度融合。依托彈性敏捷、泛在協同、智能感知的光網絡,為算力、存力與運力等所有在網資源構建高效集約的全光聯接底座。同時融合網絡自智技術,覆蓋光網絡“規劃、建設、維護、優化、運營”全生命周期,滿足所有用戶、終端、節點和數據中心之間的海量數據快速交換與智能調度需求。
光感業融合:通過將光通信與光感知深度耦合,實現從“連接通道”向“感知中樞”躍遷,推動光網絡從單一傳輸向融合主動感知與差異化業務的范式轉變。光網絡不僅承擔數據傳輸功能,還具備對業務品質、物理環境和網絡設施狀態的實時感知能力,從而支撐更加智能化、精細化的業務實時管理,推動應用向品質分級、多維感知方向演進,進一步拓展行業應用邊界,提供如家庭安全、地震預警、周界安防等增值服務。
天地海融合:通過多維網絡融合技術,實現天基光網(衛星通信)、空基光網(空中平臺)、陸地光網與海洋光網的有機協同。推動光網絡向空天延伸,突破傳統地理邊界限制,構建覆蓋天地海的全域無縫連接、立體化布局的下一代光網絡體系。通過多層次、多形態網絡的互補協同,全面實現天地海融合的泛在連接與資源高效協同,支撐全場景、全業務的應用落地。
聚焦六大技術特征,十大重點創新方向
為實現“光云智融合、光感業融合、天地海融合”的愿景,滿足“全光智聯”這一核心,需要引入一系列新型技術的創新,白皮書認為“全光網3.0”目標架構應具備六大基本特征。
泛在協同的全領域光速聯(泛在光速聯),光網絡正加速向著泛在覆蓋與天地海融合演進,以構建覆蓋全球、支撐全場景、高可靠、大帶寬通信的基礎設施。
新型超寬的全類型光媒質(新型光媒質),光網絡在頻譜與介質上持續創新,擴展O、E、S、C、L、U等多波段傳輸能力,引入空芯光纖、空分復用光纖等新型光纖和基于單模光纖的大芯數光纖光纜等新方案,空間光通信介質,全面提升網絡容量、性能與覆蓋能力。
彈性敏捷的全場景光鏈接(動態光鏈接),通過彈性連接、彈性帶寬、彈性頻譜與彈性算力等技術,光網絡實現按需建鏈、速率自適、頻譜靈活的智能調度能力,支撐任務式業務高效發放與網絡資源最優利用。
多層原生的全流程光智能(原生光智能),原生光智能基于原生在網絡各層次中的AI技術,構建“三層原生智能”(網絡層智能、運營層智能和業務層智能)網絡架構,全面賦能光網絡“規、建、維、優、營”全流程。
內識外探的全維度光感知(多維光感知),光網絡通過感知能力的全面提升,支撐高可靠、高品質網絡和業務保障(內識),并探索面向社會治理提供服務的能力(外探)。
高質體驗的分等級光承載(分級光承載),利用光網絡低時延、確定性、靈活調度、高可靠、無損等優勢,構建多等級SLA的高品質確定性承載體系,支撐多樣化業務的網絡即服務(NaaS)能力與差異化體驗保障。
為此,需要重點突破新型光纖光纜技術、高速大容量全光傳輸技術、全光交換技術、全光接入技術、工業PON技術、通感一體技術、光網數字孿生技術、人工智能技術、面向全光連接的光電集成技術、空間激光通信技術。
2030年能力基本達成,2035年能力完善穩定
白皮書指明了“全光網3.0”的目標網絡架構,涵蓋光纖光纜網、光纖通信網與空間光通信網,以及基于場景專用網絡與光網絡智能化體系。光纖通信網按層級劃分為骨干、城域和接入網絡;基于場景化構筑智算中心網絡和工業PON;引入光網絡智能化能力,形成以人工智能、數字孿生、通感一體為代表的全生命周期智能化體系。
中國電信在白皮書中介紹,全光網3.0將采用分階段演進策略,實現2030年能力基本達成、2035年能力完善穩定,構建架構穩定、敏捷智能、行業領先的全光網絡。
面向2030年,光纖光纜網方面:國際光纜網加強主要方向的海纜建設,加快G.654.E建設,骨干光纜網基本完成高效直達光纜網建設;新型光纖在不同場景試點;城域網持續加密光纜網格,開展路由的可視化管理及故障定位能力試點。
光纖通信網方面,骨干網:堅持一二干融合架構,400Gb/s ROADM基本實現一體化,熱點區域開通800Gb/s波道,實現多速率融合的ROADM全光交換網;按需部署光系統檢測點;完成鏈狀波分系統退網。城域網:大型、特大型城市基本實現核心匯聚層扁平化融合,網格狀組網;大中型城市的核心區域實現1ms快速入算/算間互聯;DC間引入800Gb/s或1.6Tb/s能力,引入基于快速波長切換激光器的50ms電信級WSON恢復能力;提供分級SLA差異化服務。接入網:50G-PON規模部署,支持三代共存;家庭和中小企業具備10G速率FTTR部署能力
空間光網方面,完成實驗室星間/星地激光鏈路技術驗證;應急通信引入近地面FSO技術。
光網絡智能化方面,實現光網絡單域孿生;全面支持光纜質量、傳輸性能和業務SLA的管理;實現毫秒級感知、分鐘級故障溯源以及分鐘級業務發放。
面向2035年,光纖光纜網持續夯實網絡傳輸基礎,統籌推進覆蓋廣泛、響應快速的干線光纜體系建設。全光通信網方面,骨干網:加快大容量傳輸技術布局,探索多波段協同演進路徑;城域網:持續推進網絡架構扁平化與光層貫通,增強靈活性與調度能力;接入網:加快高帶寬接入基礎設施建設,推動智能技術規模部署。
空間光網方面,探索靈活可控、天地融合的空間光通信體系,拓展光通信邊界。光網絡智能化方面,加快智能化能力體系構建,推進數據、策略與控制協同聯動,增強網絡跨域演化與自適應能力,為復雜多變的業務環境提供智能保障。
白皮書強調,“全光網3.0”并非終點,未來將持續演進。面向智能時代,算力、存力、運力深度融合,全光網將進一步提升智能化水平,從底層硬件到頂層服務實現全面躍升,打造自感知、自決策、自演進的智能化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