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114訊 7月7日消息(岳明)由未來移動通信論壇與鵬城實驗室聯合主辦的2025數字低空大會在蘇州召開。中興通訊通感產品總經理趙志勇在大會上表示,低空經濟作為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正邁入全面啟動期。要推動低空經濟行穩致遠,必須盡快補齊通信、導航、感知等底座能力,構建融合、智能、協同的新型低空信息基礎設施。
聚焦“通感一體”核心能力,打造低空通信生命線
“通信和導航是無人機的生命線,監控是保障空域安全的健康線。”趙志勇強調,低空信息基礎設施建設的目標,是實現“不失聯、不迷航、可監管”的系統性保障能力。
通信方面,當前4G/5G網絡主要服務地面用戶,難以滿足低空覆蓋需求。中興依托5G-A技術,聚焦大張角產品方案,波束自適應管理、頻域差異化共享、5QI業務保障等關鍵能力,打造“穩鏈路、強上行、零中斷”的低空通信體系。通過D3-ELAA等創新技術,在干擾復雜的越區環境中實現動態協同、多點賦形,保障飛行器通信“零波動”。
導航方面,城市高密度環境下存在導航信號失真問題,建議推進衛星導航+視覺+RTK地面增強以及基站輔助導航等多模協同方案,提升精準定位與冗余抗擾能力。
監控方面,趙志勇指出,現階段感知體系技術碎片化,難以支撐大規模管控需求。中興提出“看得高、看得遠、看得準”策略,通過大垂直張角雷達、脈沖波與連續波融合感知、超分辨率算法等手段,實現600米以下空域連續感知,覆蓋當前99%以上無人機活動區域。
構建融合感知解決方案,推動感視聯動與AI識別落地
“在低空感知領域,我們要實現‘看得高、看得遠、看得準’”,趙志勇說。他表示中興持續推動通感一體化能力建設,致力于為低空飛行器提供全天候、全時域、全空間的感知保障。
針對傳統地面設備垂直張角不足的問題,中興通過設備創新,將垂直張角拓展至60度以上,實現從地面到600米的連續覆蓋,有效覆蓋99%以上的無人機活動空域,解決了“看得高”的問題。在感知距離方面,中興率先提出脈沖波與連續波協同感知方案,克服傳統雷達近距離盲區的難題,實現遠近兼顧的“看得遠”。在分辨能力上,基于自研的超分辨率算法,中興進一步提升多目標場景下的感知精度,增強了系統對復雜空域目標的應對能力,實現“看得準”。
同時,感知系統已全面引入AI能力,圍繞“飛鳥-無人機-空飄物”三類主要低空活動體,中興構建了融合端側、邊緣、云端AI協同的識別體系,當前對無人機和鳥類的識別準確率已超過90%。在無人機身份識別方面,結合Remote ID以及業務小包特征提取等技術,中興可實現對白飛與黑飛的有效區分。
在此基礎上,中興打造的“感視聯動”系統實現了感知與視覺的深度融合,在3-5秒內,系統可在感知到目標后將其坐標同步至攝像頭,實現精準拍攝、極大增強了可視化監管與事中取證能力。這一技術在橫琴等外場得到驗證,準備在多個機場與起降點部署。
聯合生態伙伴建平臺,補齊中游短板,推進標準共建
面對低空產業鏈“上下游熱、中游冷”的現狀,趙志勇強調,要推動低空智聯網全面落地,必須補齊體系化解決方案的短板。中興正聚焦“通感算智”一體化產品體系,涵蓋5G-A基站、通感服務器、核心網、算力底座等核心模塊,支撐地方和行業用戶快速搭建區域級低空信息平臺。
趙志勇表示,單一技術難以支撐復雜空域的動態管理,中興正致力于推動通感、TDOA、RID、光學跟蹤等多模態感知技術的融合協同,打造統一開放、可組合部署的“融合感知”能力底座,因此中興牽頭聯合30余家生態單位發起“低空生態平臺”,涵蓋無人機、通導監、反制、氣象與下游應用各方力量,致力于推動融合感知標準化,形成端到端一體化解決方案,共建可復制、可推廣的低空基礎設施體系。
趙志勇表示,面向2030,低空信息基礎設施將逐步演進為“通導監氣反”五位一體+AI的智能化融合底座,支撐城市治理、應急安防、空中交通等關鍵場景。中興愿繼續與各界合作,打通通信技術與低空應用之間的斷點,共同推動我國低空經濟高質量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