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電動自行車因其便捷、經濟、環保等優勢廣獲消費者青睞,截至2022年底,我國電動自行車保有量已達近4億臺,已經成為人民群眾出行方式的重要選擇。但電動自行車“充電難、充電慢、充電不安全”問題也逐步顯現,火災等各類事故持續攀升。數據顯示,2021年,由電池故障引發的火災1.8萬余起,死亡41人,受傷157人,特別是“人車同屋、人電同屋”造成的安全隱患尤為突出。國務院安委會2022年8月16日印發了《加強電動自行車全鏈條安全監管重點工作任務及分工方案》。各地政府也先后出臺了一系列舉措,規范電動自行車的維修、改裝、停放、充電行為。2023年全國兩會,全國人大代表,中國鐵塔黨委書記、董事長張志勇提交了《關于大力推進電動自行車智能充換電基礎設施建設和運營的建議》。
張志勇指出,經過調研,目前各地在推動智能充換電設施建設和運用中還存在一些問題:一是智能充換電設施未納入城鄉建設規劃,設施建設缺少相應的報建報批流程,建設和引電難度大、成本高,智能充換電設施尚未形成網絡化效應;二是選址難、入場難、電費高問題突出。業主、物業往往收取高額場地租金、轉供電費用,企業運營成本遠高于設備折舊成本,從而推高了百姓使用成本。三是行業監管體系需進一步完善,目前智能充換電設施建設運營標準、規范尚不完備,運營企業良莠不齊,在設施運行、平臺建設、運輸存儲、技術規范、運營維護等方面差異很大,且缺乏統一監管;四是居民使用習慣仍有待培養,各地雖已對樓道充電、飛線充電、居家充電等違規充電行為提出明確要求,但這些現象仍普遍存在。
為更好滿足人民出行需求,消除安全風險,張志勇提出了如下四點建議:
一是將智能充換電設施納入城市基礎設施范疇,納入城鄉建設規劃,簡化報批報裝審批流程,開放市政、綠化、街道等公共空間,加強統籌規劃,優化網絡布局。出臺或修訂有關建設標準,要求新建、改建、擴建居民小區時,必須規劃出一定數量的電動自行車停放地點,并部署智能充換電設施,解決居民無處充電難題。
二是完善強化行業監管體系建設。加快制定電動自行車相關法律法規,出臺智慧充換電基礎設施規劃、建設及運營規范,推進標準化建設。進一步明確運營企業資質和行業標準,建立國家、省、市三級監管平臺,將各運營企業充換電運營平臺統一接入政府監管平臺,確保建設、運營質量。
三是加大財政等政策支持。推動各級政府參照電動汽車充電設施,將電動自行車充電樁納入“新基建”范疇,對智能充換電建設運營企業給予建設和運營專項補貼,將引電納入直供電范疇,優化稅率適用標準,降低企業的建設運營成本,鼓勵企業加快網絡建設,實現居民平價充電、換電。
四是積極引導居民使用智能充換電設施。政府、企業、公眾共同加強安全宣傳,引導市民關注智能充換電的安全性、便利性,使得智能充換電解決“充電難、充電慢、充電不安全”問題逐步成為社會共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