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114訊 6月15日消息(樂思)移動通信業有個不成文的傳統——產業發展,標準先行。在5G時代到來之前,5G標準可以說無線產業在探索實現5G愿景路上的重要里程碑,打開了各個行業通過5G變革行業生態系統的大門。
北京時間6月9日晚,在匈牙利布達佩斯召開的3GPP RAN第96次會議圓滿結束。在本次會議上, 5G R17標準宣布凍結,標志著5G第二個演進版本標準正式完成。
作為信息通信領域專家,中國信科集團副總裁、專家委主任,無線移動通信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陳山枝博士指出,從5G發展的角度,R17的發布,技術上形成了對5G前半程的完整支撐,產業發展進入峰值區間,國內產業鏈也由技術突破走向規模產業化階段。中國信科作為3GPP標準組織重要參與成員和貢獻單位,全面參與了R17標準規范制定工作,標準化研究方向覆蓋5G三大場景的性能增強和創新性技術。
5G標準第一階段完成 R17版本實現新突破
根據5G的標準路線圖,5G標準的發展可以分為兩個階段:從R15到R17前三個版本是第一階段,此次Rel-17的功能性凍結代表著5G演進第一階段的順利完成。
陳山枝認為,R17標準凍結,標志著5G技術和標準已經進入成熟和穩定期。在5G NR標準前續兩個版本的基礎上,R17標準繼續向“更強”、“更優”和“更專”的方向演進,網絡性能進一步提升的同時,應用場景進一步豐富。
對于產業來說,5G也從更新換代的高強度密集創新投入期逐步轉入產業沉淀和收獲期。在成熟標準框架支持下,產業支撐能力、產品形態和能力需求、網絡部署模式和組網性能,各個維度都有了明確的體系化要求。產品成熟期可以更精細化地提升集成度、降低功耗和成本,同時網絡也進入精耕細作的價值提升和高效運維階段。
R17標準的凍結是在5G已經規模商用3年后制定的,與之前的5G版本,R17有了新的突破。據陳山枝介紹,從5G網絡的角度來看,新的突破在于首次實現了對衛星接入的支持,讓5G網絡覆蓋到“更遠”的地方;5G網絡首次成為無人機飛行控制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延伸了無人機的飛行范圍;首次支持了終端之間的直接通信,在拓展新業務場景的同時不忘卸載網絡流量負荷;首次實現了廣播組播類業務的支持,讓5G網絡可以高效的傳遞音視頻節目;首次實現了在公共網絡平臺上提供專用網絡,讓企業用戶可以擁有自己專屬的移動通信網絡,讓“定制化5G網絡”成為可能。同時,R17網絡針對已有特性進行了增強,如網絡智能化、網絡切片、邊緣計算、位置服務等。
此外,從無線接入網的角度來看,R17標準涵蓋了性能增強、垂直應用領域和場景化、組網優化等方面的工作。性能增強方面,繼續增強大規模天線技術,如多TRP、波束管理增強以及基于波束質量的移動性增強等;對雙連接和多載波的激活去激活、移動性管理方面也進行了效率和時延優化;此外,進一步增強網絡覆蓋以及終端節能等。
在垂直應用領域和場景化方面,R17標準涵蓋了非常廣泛的內容,如引入了低復雜度終端,以加速提升5G終端的滲透率;對直通鏈路、中繼等也進行了增強,以提升性能和擴展應用場景;同時,高精度定位、工業物聯網以及衛星網絡等也在繼續演進,通過繼續增強鏈路性能、時延、移動性和魯棒性等來提升這些技術在實際場景中的可用性,加速5G行業應用落地。組網優化方面,R17初步展開了人工智能技術的探索,如對網絡接口和數據交互的要求進行了初步研究;SON/MDT網絡優化、切片管理功能也在繼續增強;此外,也開展如IAB、smart repeater等靈活拓撲方面的增強工作。
機遇&挑戰并存 R17加速5G行業應用拓展
眾所周知,標準演進和產業發展是互相促進,迭代螺旋式上升的過程。一方面,演進的驅動力來自未來數年5G技術在全球更廣泛部署和應用的新要求。另一方面,多維度、不斷深化的演進也體現出標準技術對產業的引領作用。
5G承載著萬物互聯的愿景和使命,“5G改變社會”是通信人心中的口號。在過去3年的發展中,5G面向公眾和面向行業的創新應用探索如火如荼,也始終是業界關注的焦點,取得了可喜的成果,也積累了可貴的經驗。比如中國信科也在智慧礦山、智慧能源、智能交通等方向完成了多地的落地示范。
5G從立項之初,就確定了eMBB、mMTC、uRLLC三大應用場景,行業應用是5G的重要特征和組成部分。但5G目前還缺乏殺手級行業應用。陳山枝指出,在行業方面的應用仍處于前期探索階段,具體廣泛應用還有很長的路要走,還需要跨界融合的磨合時間。讓5G釋放更大價值,一方面要不斷有針對性完善優化5G網絡性能,準確有效地解決行業需求和痛點問題,擴大5G的行業應用市場;另一方面要解決前期5G應用的一些性能短板,比如高能耗、上行覆蓋和速率等,不斷地降低運營成本,提高用戶體驗。
與此同時,5G應用還面臨行業市場碎片化、應對場景能力不足、垂直部署復雜度高等挑戰,目前5G融合應用的規模發展仍然面臨技術、產業、生態等深層次問題,不僅要求5G繼續完善eMBB,通過uRLLC等來提升5G在垂直行業應用領域的能力,同時需要進一步探索跨界協同創新的信息化融合生態和運營模式,以更有力推動助力數字經濟發展,可以說5G行業應用發展任重道遠。
他強調:“R17的發布,使5G對垂直行業如工業互聯網的技術支撐體系趨于完善,支持更豐富的應用場景,提供更加靈活的網絡能力,可以滿足行業應用的基礎被普遍性需求。可以預期,R17的發布將加速5G在行業應用的拓展。”
值得一提的是,中國信科作為3GPP標準組織重要參與成員和貢獻單位,全面參與R17標準規范制定工作,標準化研究方向覆蓋5G三大場景的性能增強和創新性技術。在無線接入網和核心網方面貢獻了近8000篇的技術文稿,文稿數量位列業界前7名。在R17共牽頭5G標準化項目12項, 除了在中國信科傳統優勢的多天線技術、覆蓋與移動性管理、終端直通與鄰近通信(車聯網)、物聯網增強等技術領域保持強的競爭實力外,同時,在高精度定位與位置服務、基于5G的衛星通信(NTN)和網絡智能化管理等新標準化領域取得大量成果,處于業界領先水平。
5G技術標準持續演進 讓世界見證中國力量
從技術與標準演進階段來劃分,在5G演進的第一階段之后;第二輪5G創新R18/19/20也開始啟程。
據陳山枝介紹,R18重點技術方向既包括延續增強型技術,如定位、大規模天線技術、網絡自組織/自優化、衛星+5G網絡、廣播多播、終端節能、覆蓋/上行增強、終端直通中繼增強、XR等,也包括新技術,如移動性增強、全雙工、人工智能、網絡節能、載波聚合增強。網絡演進一方面不斷提高通信的效能,如頻率效率、綠色節能等;另一方面面向垂直行業應用,關注新場景的支持,如面向新業務的XR、多播/廣播、終端直通、無人飛行器等立項,面向物聯網的高精度定位、低成本終端(Redcap)、小數據傳輸、<5M專用頻譜支持等;另外,網絡和傳輸的智能化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AI技術與無線移動通信技術的結合是未來一個重要發展趨勢。
在推動5G未來標準演進中,中信科移動做出了突出貢獻。據悉,中信科移動牽頭提交了R18 NR MBS WI狀態報告、和中國廣電聯合牽頭提交了NR MBS WID修訂版本,并獲得通過。射頻規范方面,牽頭提交了R18 Band combinations for concurrent operation NR/LTE Uu band combinations + NR/LTE V2X PC5 band項目并獲得通過。UE一致性測試規范方面,牽頭提交了上行增強、Sidelink增強和Sidelink relay等3項新立項申請,并全部獲得通過。同時,牽頭提交的R18雙工增強和XR等重要議題提案,在全會被重點討論,形成了一系列對后續各工作組討論具有積極意義的結論。牽頭的R17的“5G PROSE計費”標準制定項目圓滿完成,提交了WI Summary。
此外,中信科移動與中國電信合作在SA1牽頭的R19 SA1“衛星接入第三階段需求”研究項目,獲得全會批準通過,其中有50%的研究內容是中信科移動和中國電信的聯合貢獻,這得益于中國信科在全球領先的基于5G的衛星移動通信演進技術的前瞻性投入和創新積累;牽頭提交的“5G PROSE終端到網絡的控制面鑒權過程”的way forward提案得到廣泛關注和重點討論;經過努力,會議形成的結論一方面將指導SA2、SA3、CT1、CT4等工作組等如何開展遺留工作,另一方面也最大程度的保護了中信科移動在rel-17已經取得的標準成果。
不只是中信科移動,從3G、4G到5G發展的歷程中,中國企業和組織在3GPP等標準化組織的貢獻和影響力逐步提升,直接帶動了國內產業的發展以及移動通信應用領域的整體提升。在此過程中,中國企業以及社會的發展都整體受益,并逐步占據全球的高端位置。應該說移動通信系統創新的成功經驗是國內產業鏈持續加大投入,提升話語權的主要推動力。
陳山枝強調:“中國從3G突破、4G并跑、5G引領的移動通信技術創新、國際標準制定和產業鏈梯次升級上的成功經驗也成為全球研究和試圖復制的對象,相關國家和區域組織都在5G發展以及6G預研上加大投入和組織力。可以預計,在保持領先的路上,我國產業界將面臨越來越大的挑戰。我國企業應該進一步加強原創技術創新,準確把握6G發展趨勢和發展路徑,發揮中國規模市場和社會經濟發展需求優勢,彌補產業鏈上游環節如關鍵元器件和核心芯片短板,加大國際合作,以開放協作創新的態度,努力制定全球統一的6G技術標準體系,放大規模經濟效應、降低產業化成本,造福全人類。我國將保持競爭與合作的良性氛圍,以客觀負責的態度推動全球移動通信技術和產業的健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