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新聞報道,國家公共數據資源登記平臺自 3 月 1 日上線以來,登記規模呈現增長態勢,全國已有 22 個省份進行了公共數據資源登記。公共數據作為我國數據資源的重要組成部分,其高質量利用對于推動數字經濟發展、優化社會治理、促進實體經濟與數字經濟深度融合具有重要意義。如何在保障安全的前提下,深挖公共數據價值,也成為了當前行業需要解決的重要命題之一。
智能時代,公共數據已成為重要資源
當前,公共數據已在便利群眾辦事、優化營商環境、服務經濟社會等方面發揮了顯著作用。
為貫徹落實中辦、國辦《關于加快公共數據資源開發利用的意見》部署要求,國家發展改革委、國家數據局印發3份配套文件,明確登記管理辦法,鼓勵探索授權運營,建立科學合理的價格形成機制,初步形成了公共數據資源合規高效流通使用的政策體系。一系列政策的出臺為公共數據的開發利用提供了制度保障,也讓公共數據開發利用先導作用進一步凸顯,企業數據資源開發利用創新活躍,數據產業生態培育提檔加速,數據要素市場化配置改革不斷取得新進展新成效。
公共數據開發利用為運營商帶來機遇
公共數據的開放共享為運營商帶來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
一方面,運營商擁有強大的數據流通基礎設施,通過將這些基礎設施接入公共數據資源平臺,能夠快速積累海量數據,為大模型建設提供高質量數據集。另一方面,基于接入的公共數據,運營商發揮自身的技術優勢和資源整合能力,開發多樣化的數據應用。在智慧交通場景中,廣東電信借助人工智能和大數據分析,推出交通治理AI應用,可對未戴頭盔騎行、超載超員等交通違規行為進行自動識別和預警。在智慧政務中,運營商可幫助政府打通各類信息孤島,實現數據的跨部門、跨地區流通。在醫療領域,運營商參與公共數據授權運營,有助于推動公共數據的合理利用,促進社會治理的現代化。
安全與應用并行,持續釋放數字紅利
安全是公共數據開放的基礎性難題,運營商應持續研發數據流通基礎設施并融合新興技術引用,進一步推進公共數據的開發與利用。
其一,數據流通基礎設施采用先進的加密技術和安全防護機制,保障公共數據在傳輸、存儲和使用過程中的安全。中電信數政科技主推的中國電信可信數據空間以“建、標、商、運”為總體框架,其中在建設一體化數據流通基礎設施方面,數政科技以區塊鏈構建多方互信機制,隱私計算實現“數據可用不可見”,量子加密筑牢安全防線,三位一體構建覆蓋數據確權、安全計算、可信傳輸的全棧式基礎設施。
其二,深化行業合作與協同也是保障公共數據安全的重要舉措。中國聯通研究院成功牽頭立項“人工智能系統背景下合成數據的安全指南。該標準是ITU-T內首個聚焦AI數據安全國際規范,有效護航人工智能產業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