柔性屏的進化史,像極了一場關于自由形態的探索。從最初的固定曲面到可折疊形態,屏幕的物理邊界不斷被打破。
在此次SID 2025國際顯示周,維信諾帶來的5.57英寸靜態拉伸AMOLED顯示屏,用兩項核心技術改寫柔性屏“變形記”。
通過背板結構重構,讓OLED像素單元在拉伸時保持電路完整性,同時創新封裝技術則像給屏幕覆蓋一層彈性“皮膚”,在15%的平面/球面拉伸形變下仍可以維持顯示穩定性。這組技術組合拳,讓屏幕從被動折疊轉向了主動適配的新階段。
當屏幕突破剛性形態的桎梏,產品設計邏輯便發生微妙轉變。維信諾柔性屏拉伸技術帶來消費電子的場景革命。
在技術加成下,可穿戴設備終于可以告別圓形表盤配方形顯示的妥協方案,屏幕可以隨腕關節曲率延展,在運動模式能自動擴展顯示面積,這種隱形擴容重新定義了智能手表的交互空間。
在車載場景中,中控屏首次實現與汽車內飾曲面無縫融合,其中值得我們關注的是“按需放大”功能,比如當導航界面從10英寸擴展至12英寸時,并非簡單拉伸像素,而是通過算法增加有效信息密度,這或許預示著車載顯示從裝飾性集成轉向了功能性融合。
在機器人交互領域,曲面屏與機械結構的精準貼合,使得眼部周邊的微表情顫動也能被準確渲染,或許波士頓動力機器人的“眼神殺”即將從CG動畫變成現實,而這種擬真度躍遷或將重塑人機信任邊界。
當屏幕能夠拉伸,蝴蝶的翅膀或許將掀動產業鏈。靜態拉伸技術帶來的不只是產品形態的創新。當一塊屏幕能適配手表、車載、機器人等多種形態時,終端廠的設備開發周期有望大度縮短,有可能催生出新型的市場供應模式。
維信諾發布靜態拉伸AMOLED屏幕,我們看到的不僅是技術參數的突破,更是一個顯示即服務時代的雛形,未來的屏幕或許像流水般自適應于各種界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