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114訊 7月23日專稿(蔣均牧)進入AI時代,網絡不再僅僅是數據傳輸的通道,更成為數字世界的神經、算力流動的載體、價值創造的引擎。然而,隨著傳統玻芯光纖逼近物理極限,傳輸介質上的瓶頸成為了一個新的挑戰。
空芯光纖(Hollow-core fiber,HCF)作為打破桎梏、改寫規則的希望,已經從“前沿概念”逐漸落地為一個產業界各方共同追逐的戰略級賽道,在當下用“炙手可熱”一詞來形容毫不為過,微軟重金收購Lumensity便是一個明證。那么空芯光纖較之傳統的玻芯光纖究竟有著怎樣的不同之處,如亨通光電這樣的信息互聯領域重要玩家又取得了怎樣的進展?
帶著這樣的問題,在2025中國聯通合作伙伴大會上,C114與亨通通信產業集團總裁、亨通光電總經理張建峰展開了一場關乎產業未來的對話。在他手邊,一軸細若發絲的反諧振空芯光纖正折射出幽藍的光暈。
介質革命:光纖進化史上的一次躍遷
如果光纖也有進化論,那么空芯光纖就是一次至關重要的突變和生命躍遷。傳統玻芯光纖已經陪伴我們半個世紀,如今卻迎來了“香農極限”與“時延極限”的雙重天花板。單纖容量再往上走,非線性效應成為一堵難以逾越的高墻;時延再往下壓,光在玻璃中的奔跑終究存在束縛。
張建峰指出,作為一種全新的傳輸介質,空芯光纖如同精密的“光子圍欄”一般,將光牢牢約束在空氣纖芯內。這種“空氣導光”的設計帶來革命性優勢:超低傳輸損耗、極低非線性效應、近乎光速的傳輸以及超寬的傳輸帶寬。例如,空氣纖芯因光與介質的相互作用減弱,讓非線性效應降低3~4個數量級,可支持更高的入纖功率及更長單跨段;其低折射率及結構優化,使得光信號的傳播速度更快,可實現超30%傳輸時延降低。
得益于此,空芯光纖在未來大容量高速通信、高能激光傳輸、高靈敏度傳感、量子通信等多個領域都具有應用價值。特別是在人工智能領域,眾多超大規模數據中心和電信運營商都已經開始了對空芯光纖領域的探索和部署。微軟在Microsoft Ignite2024大會上宣布,計劃在未來24個月計劃部署1.5萬公里的空芯光纖用于AI大模型和數據中心連接;國內三大運營商積極推動空芯光纖在現網的試點驗證,也開啟了商用集采:“AI的需求,不僅僅是簡單的帶寬饑渴,而是‘低時延+大容量+高穩定’的多維組合,空芯光纖恰好遞上了‘枕頭’。”
標準組織方面,國內的CCSA TC6 WG3在2024年底已完成研究報告,并進一步在TC6 WG1/WG3/WG4開展空芯光纖技術及應用研究,推動技術成熟。國際上,ITU-T SG15也在今年3月的內瓦全會及6月的Q6巴黎中間會議上,就空芯光纖技術展開討論,探討空芯光纖傳輸的技術可行性。
亨通光電:引領產業自主創新的墾荒者
在2025中國聯通合作伙伴大會和最近舉行的北京第三屆鏈博會上,亨通自研的高性能空芯反諧振光纖產品點燃了現場熱情,引發了與會者們的圍觀。該產品的關鍵指標性能突出,損耗值在特定波段實現≤0.2dB/km,處于國際先進水平,并具備批量交付能力。這標志著亨通在前沿光纖方向取得又一重大突破,成為全球屈指可數掌握該技術的企業之一。
張建峰坦言,盡管空芯光纖在配套、器件、系統等方面取得了諸多研究成果,但是在實際部署和運維過程中仍面臨一系列技術挑戰,當前亟待解決的問題包括偏振模色散(PMD)、氣體吸收峰干擾、OTDR在線監測難題以及光纖熔接質量控制等,這些問題是空芯光纖能夠規模化商用的關鍵。
“我們作為領軍企業,不能看到好處才上,而是要做引領產業的墾荒者。”據介紹,亨通研發團隊不僅獨立搭建了空芯光纖的裝備、工藝、檢測三大核心平臺及配套實驗室,也攻克了系列關鍵技術,解決了高精度石英拉管技術、精密預制棒制備、超精細拉絲控制、高效降損等難題,形成了反諧振空芯光纖的全鏈條核心制備技術體系和完整自主研制能力,真正把空芯光纖從“實驗室玫瑰”變成“地里的莊稼”,加速其走向規模交付和部署。
≤0.2dB/km只是一個開始,張建峰告訴C114,亨通未來將持續投入空芯光纖研發,憑借過硬的實力,逐步推動這一顛覆性技術走向成熟與應用,為光通信領域提供先進的空芯光纖光傳輸產品和技術支撐,為未來超高速、大容量、低時延新型算力網建設貢獻力量。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作為一個新興領域,空芯光纖的發展與商用注定是一條漫長征途,而正是亨通這樣的“硬核”企業的存在,使得我們對走通這條路抱有堅定信心。大會現場的燈光落在亨通展臺那軸反諧振空芯光纖上,不禁讓人浮想聯翩:未來的每一次交互、每一次推理、每一次大模型微調,都將在更快、更遠、更綠色的光路中完成,讓AI以更從容的姿態照亮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