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114 5月9日專稿(蔣均牧)當智能化的浪潮席卷全球制造業,一場關于“連接”的革命正悄然上演——傳統的工業網絡就像一條年久失修的“鄉間土路”,跑不了重載卡車、更經不起暴雨沖刷,向高效、智能、綠色、安全的“高速公路”升級時不我待。
在這場變革中,亨通光電作為光通信領域的領軍企業,以50G PON等技術為刃破開傳統工業網絡的桎梏,成功打造了“萬兆工廠”項目。其中,數據如光速般奔流、機器與機器“對話”無需等待、AI與生產線的協作近乎本能……為如何從制造走向“智造”樹立了一個看得見、摸得著的樣板。日前,C114走訪了亨通萬兆工廠,并采訪到亨通通信產業集團總裁、亨通光電總經理張建峰,看看這一切是怎么發生的。
技術破局:以萬兆光網提供“零時差”保障
工業網絡的痛點,曾是纏繞制造業的“緊箍咒”:海量數據擁堵在狹窄的帶寬通道里,精密設備的控制因延遲而往往“力不從心”,突發的網絡波動更可能讓整條產線陷入癱瘓。正如張建峰所言,“制造業需要的不是修修補補,而是一場徹底的光網革命”。
亨通光電以50G PON技術為核心,通過構建全光網絡底座,徹底解決了傳統工業網絡“帶寬不足、時延高、可靠性差”的痛點。基于萬兆光網,亨通萬兆工廠將上下行帶寬提升至萬兆級別,結合Wi-Fi7實現全場景覆蓋,確保感知數據與控制指令的毫秒級響應,為智能制造提供了“零時差”網絡保障,讓高清圖像傳輸告別卡頓、讓機器間的協同時刻同步。
更令人矚目的是AI與光網的“共生進化”,萬兆光網為各種AI應用提供了高速、穩定的數據傳輸基礎。在質檢車間,8K攝像頭依托萬兆上下行將產品細節實時投送至云端,將機器視覺的檢測精度提升了40%;在設備運維中心,本地化部署的大模型正化身“預言家”,從大數據中預判故障,將停機風險消弭于無形。
“未來,AI與萬兆光網的深度結合,將為設備全生命周期管理、智能決策等提供更強支撐。”張建峰強調,通過萬兆工廠項目,亨通光電將催生出更多AI+萬兆光網創新應用,為制造業數智化轉型注入更澎湃動力。
場景重構:從“單點智能”到“產業交響”
走進亨通萬兆工廠,最直觀的感受是“消失的線纜”,284個端口、64臺設備,全部通過光纖直連。而通過工廠級、車間級、現場級三級網絡體系,整個工廠宛若一臺精密的儀器,以“靜默的智慧”取代了嘈雜與混亂。
這種“光纖到設備”的理念,徹底重構了生產管理、質量檢測、設備運維等工業場景。以質檢環節為例,過去依賴人工抽檢,如同大海撈針,難免會出現肉眼難辨的瑕疵。而今,萬兆網絡支撐的在線檢測系統,讓每件產品都經歷360度“數字顯微鏡”的審視,效率提升的同時,更將質量管控從“概率游戲”變為“絕對防線”。
“產業升級不是獨奏,而是交響樂。”張建峰介紹說,在產業鏈層面,亨通聯合華為、中國移動等生態伙伴,推動50G PON技術的規模化應用,形成“網絡+終端+應用”的協同創新模式,將萬兆工廠的價值外溢給千行萬業,輻射到產業鏈上下游。比如通過輸出萬兆工廠標準化解決方案,以技術突破解決“不敢轉”、以場景適配解決“不會轉”、以超低投入門檻解決“轉不起”,為中小企業提供低成本、高效益的改造路徑。
接下來,亨通光電還將探索個性化定制、網絡化協同等新模式,為行業提供可復制的“中國方案”,共同譜寫數字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新篇章,他談到。
綠色與國際化:萬兆工廠的更多使命
在亨通的藍圖中,萬兆光網不僅是AI的基礎,更是一臺“綠色引擎”。全光網絡的低功耗特性,讓網絡能耗顯著下降,性能大幅提升;以此為基礎的智能分析系統通過優化各類運行參數,將生產誤差率從10%壓縮至2%,每年減少的原材料浪費足以填滿三個標準游泳池。亨通技術團隊向C114算了這樣一筆賬:“萬兆工廠的綜合成本比以往降低了30%,但對環境的‘正向收益’無法用數字衡量。”
更深遠的影響還在于,萬兆工廠隨著亨通的國際化征程,被播撒向了全世界。用張建峰的話說,“中國智造不僅要輸出產品,更要輸出樣板”。
據介紹,基于成熟的“光纖到設備”技術標準和場景化解決方案,亨通正將“萬兆工廠”模式推廣至海外市場,尤其在東南亞、歐洲等區域,為當地制造業提供高可靠、低成本的數字化升級路徑。未來,還將持續參與國際標準制定,推動中國智造走向世界,為全球工業互聯網發展貢獻“亨通智慧”。
沒有蒸汽時代的轟鳴,也沒有電氣時代的火花,有的只是光纖中流淌的“數字之光”,亨通光電以萬兆工廠照亮了傳統制造業的轉型之路,也勾勒出未來工業的輪廓——當時延歸零、生產線共振、綠色與智能共生,或許這就是中國智造最動人的模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