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堪稱OTT TV大爆發的一年,以盒子為例,大戰空前慘烈,小米、樂視、PPTV紛紛涌入,只有一個目的:搶奪入口、搶占用戶。而這種跑馬圈地的形勢,也帶來了種種不利的格局:產業環境混亂,一些企業不計成本參與市場拼殺。整個行業至今還沒有找到良性發展的模式和規律,也沒有形成真正的生態系統。在日前召開的2013亞太OTT TV峰會上,內容商、牌照方和產業鏈相關企業相聚一堂,共同探討:中國OTT TV向何處去?
“要讓用戶掏腰包”
在峰會上,許多業內人士都談到“如何讓用戶掏錢的問題”。盡管在中國,免費OTT的習慣已經持續多年,但是對于行業發展而言,免費只是權宜之計。不論服務提供商采取何種經營模式,它都必須為上下游的環節付費,區別只有付費的多少而已。也許在某一階段,服務提供商會打出免費的旗號,旨在吸引更多用戶,提高用戶粘性,但這是短暫的現象,不可能持續長久。僅僅依靠廣告收入來應對高額的成本支出,已經捉襟見肘。
高額的版權泡沫堆積和免費的市場投放形成了強烈的反差,這樣畸形的發展模式,讓OTT TV提供商身陷囹圄。數字太和董事長、清華大學教授王興軍認為,其實中國看付費電視是有傳統的,有線電視、IPTV都要收費,但是OTT TV一收費,就好像洪水猛獸來了。“傳統電視不應當排斥OTT,雙方可以合作而不只是競爭。有線電視多一些直播,OTT TV提供點播,內容多了,可以向用戶多收一點錢,大家一起分。”王興軍介紹。其實在一些省份,廣電已經和OTT提供商展開合作,“比如在河南,電視臺和OTT廠商合作,推包月套餐, OTT廠商負責點播服務,給老百姓帶去比較好的感受,既有質量又有數量。不過,對于雙方來說,在用戶管理和內容管理的基礎上要實現對終端內容和計費的管理。”
多屏融合是未來趨勢
“單屏的時代早已過去,無論是廣電、互聯網電視牌照方、視頻網站都應該意識到這一點。”王興軍說,移動多屏融合已經成為事實,連電視機也變成了智能終端。“原先電視機是廣電唯一的終端,現在電視機已經不只是唯一給廣電服務了,它開始走向互聯網,帶來的直接后果就是廣電用戶開機率下降。”
一名派拉蒙影業的代表指出了移動端的優勢,“從內容的發放來看,許多內容廠家做了許多年,都沒有用戶資料,因為從傳統發行渠道能獲得的用戶信息很有限,而通過移動互聯網等方式則可以收集到用戶信息,了解大家愛看什么,再投入到生產中。”PPTV聚力多終端事業部總經理汪奕菲則表示,從使用頻率上來說,用戶每天用手機看視頻的平均時間約為60分鐘。
“孰優孰劣已經不再重要,未來各屏之間的融合度將不斷上升。”汪奕菲說,手機、電視、PC都不再是獨立的終端,每個終端在智能化之后,和互聯網是完全互聯互通的。隨著OTT的發展,行業將進入多屏互動的2.0時代——用手機一點,節目被推到電視上;手機跟PC互聯,電腦硬盤上的片子可以移到手機,推到電視機上;兩個手機碰一碰,內容可以互傳,未來在OTT之外的社交服務,將借助不同屏幕的特點,讓客廳娛樂方式發生質的變化。
【他山之石】
法國電信Orange:從應用和廣告創新中賺錢
法國電信曾因為向谷歌收取網絡維護費而飽受關注,不少人認為這種做法彰顯了運營商的“管道價值”。其實,法國電信并不想把管道收費作為他們的主要營收方式,它們現在正在做的是,不斷向前端延伸,從應用和廣告中來實現貨幣化策略。
法國電信數字通信部門副總裁David Nahmani在2013亞太OTT TV峰會上介紹了他們垂直化跨行業合作的經驗,其中之一是打造社交電視平臺,通過這個平臺將傳統的廣播電視內容和第三方社交網絡整合起來,節目不再只是單向地投放給用戶,人們可以參與到節目的互動之中,也可以在社交網絡上交流節目內容,通過電視了解最新的潮流等等。“隨后我們開發了一個應用,觀眾可以隨時和好友在平臺上玩測試游戲,比方說猜測電視的下一段情節,還可以通過購買道具提升實力,打敗對手。這個平臺不僅是分發IPTV的種子、內容,也可以創造用戶體驗,用戶很感興趣。”
廣告創新也是很有趣的嘗試,David說,他們做了一個程序,根據電視頻道上的觀眾反饋,到服務器上抓取廣告。整合后的廣告信息會根據不同受眾的喜好進行投放,這當中涵蓋了大數據的應用。用戶可以自動收到廣告,也可以手動選擇他們需要的資訊,如果用戶點擊了廣告,便會激活后臺的應用,它會帶著人們去購買打折優惠券,或者參與某個小游戲。“這種有針對性的廣告投放,效率比普通電視高很多,而商家也更樂于和運營商分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