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數字經濟的蓬勃發展,大數據已成為驅動產業變革的核心要素。國際數據公司(IDC)發布的2025年V1版本《全球大數據支出指南》顯示,2028年中國大數據IT支出規模預計將達到621.7億美元(約4486億人民幣),全球占比約10%,五年復合增長率約為24.9%,增速位居全球第一。在這背景下,運營商作為數據資源的核心持有者,如何在數據資產化、行業融合、數據流通等方面創造新價值,成為關鍵課題。
數據資產化與行業深度融合
第八屆數字中國建設峰會上,中國電信董事長柯瑞文表示,面對需求的爆發式增長,AI規模應用的關鍵已經從算力、算法轉向數據要素。運營商作為信息傳輸的核心樞紐,擁有海量的用戶行為數據,包括位置、流量使用信息等,這些數據覆蓋了金融、政務、醫療等多個領域。
中國電信自主研發企業級數據資源開發利用平臺,累計服務超過150家政企用戶。中國聯通打造的數智孿生平臺目前已服務30多個國家部委及20余省,有效提升政府經濟運行調節能力。中國移動建立了一套涵蓋200多項指標的數據集質量評測體系,構建了數據-模型-應用三者互促共進的“數據飛輪”體系。
數據流通面臨挑戰
盡管數據資產化和行業融合為運營商帶來了新的機遇,但數據流通仍面臨諸多挑戰,數據共享流通利用中的“不愿”“不敢”“不能”問題較為突出。為解決這些問題,運營商采取多種措施以推進數據產業發展。
中國電信通過構建隱私計算能力的基礎底座,覆蓋數據要素生產、加工、審核、上架、交易等全流程,解決數據集約共享與安全可信流通的問題。
中國聯通則提出了“雙基座、一循環”的數據要素市場化推進模型,通過數據治理和安全防護體系,保障數據的全生命周期安全。
中國移動通過數據使用控制、高速數據網、區塊鏈存證溯源等核心技術,確保數據流通全程安全可控。
產業協同實現數據價值倍增效應
數據要素的市場化配置改革對于深化企業數字化轉型、挖掘數據要素的潛力具有關鍵意義。運營商可以通過構建良好的供數、用數生態,推動數據要素的市場化流通。
在數據基建方面,目前中國電信已建成上海、北京兩大萬卡智算集群,在大灣區上線全球首個商用智算昇騰超節點,實現智能算力供給質與量的雙重跨越。中國聯通加快推進IDC向AIDC、通算向智算升級,目前已打造10個樞紐智算中心,部署300多個邊緣智算節點,打造算力智聯網AINet,實現國家算力樞紐和省級骨干節點的全光高速互聯。
在數據協同治理方面,中國電信聯合華為、深信服等企業,為上海智慧城市建設打造了完整數據安全防護體系,從數據采集到數據共享的全流程提供安全保障。中國電信還與浦江國家實驗室、西安交通大學等機構合作,推動數據治理技術的發展。
此外,運營商還可以通過開放數據接口和提供數據服務,促進數據在不同行業和企業之間的流通和共享。中國電信通過“靈澤2.0數據要素平臺”和“中國電信數據要素生態聯盟”,整合電信大數據與第三方數據,促進政務、企業、個人數據的融通匯聚,為數字經濟的高質量發展注入新的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