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工業和信息化部等聯合發布了《區塊鏈和分布式記賬技術標準體系建設指南》(下稱《建設指南》)。隨著技術的演進發展,我國區塊鏈產業已經走進深水期,建立高質量、有共識的標準體系是行業發展的必然要求。
區塊鏈廣泛應用與落地
隨著信息技術的不斷推進,全球已邁入了數字化時代,數字化在社會方方面面都發揮了重要影響,不斷重塑著現代社會的發展格局。區塊鏈作為前沿技術,當前已廣泛應用與落地。
在金融領域,區塊鏈可以實現銀行間結算的自動化,從而降低交易成本。例如,中國人民銀行曾與全球50家銀行合作,采用區塊鏈技術進行跨境支付和結算,節省了大量時間和成本。
在物流領域,區塊鏈技術可以通過建立全方位的物流信息交換平臺,實現物流過程的真實記錄和追蹤。例如,阿里巴巴和菜鳥網絡旗下的數字化供應鏈服務平臺可以通過區塊鏈技術實現商品從原產地到終端消費者的溯源和追蹤。
在農業領域,區塊鏈技術的應用,讓農產品從田間地頭到市場實現了全流程、可追溯,滿足了人們對食品健康的需求,為農業智慧化發展賦能添翼。例如,中國電信翼支付推出可溯源蔬菜專區,上線蘿卜、黃瓜、辣椒、西紅柿等多款蔬菜,運用區塊鏈技術,實現售賣蔬菜“從田園到餐桌全程溯源”,確保每一棵菜都讓消費者買得明白,吃得放心。
區塊鏈發展仍面臨三方面挑戰
我國區塊鏈技術正逐漸提升,應用更是百花齊放。但同時,也面臨著技術自主創新能力較為薄弱、聯盟激勵機制尚未成型、基礎設施建設缺乏統籌等困難和挑戰。
首先,就解決未來數字資產、數字身份等應用創新過程中提出的新問題而言,我國在共識算法、數據存儲等方面的自主創新能力尚需進一步強化,在身份安全、授權管理和生物識別等方面的配套技術還有待提升。
其次,聯盟鏈應用規模與公有鏈有較大差距。據 IDC預測,中國區塊鏈市場規模預計將在2024 年突破 25 億美元。而國外2022年DeFi領域市場規模已接近500億美元,國內外市場規模差距較為明顯。此外,國內區塊鏈應用過程中重技術、輕治理,相較于公有鏈,在公信力和認可度方面存在短板、劣勢。
第三,目前各個城市級、行業級區塊鏈基礎設施的技術標準不統一、節點不互聯、數據難互通,服務特定區域、特定行業尚無法滿足需求。
建立標準體系推動高質量發展
隨著區塊鏈技術從小規模探索向大規模應用邁進,建立高質量、有共識的標準體系是行業發展的必然要求。
此次《建設指南》在應用標準方面提出多項目建設內容,如在行業應用標準方面提出,規范區塊鏈在特定行業的應用方法,促進區塊鏈與實體經濟的深度融合,主要包括制造、政務、能源、金融、廣電、文旅、電信等領域。在開發指南標準中提出,指導組織實施區塊鏈系統的開發工作,為應用路徑、基本原則、關注點等提供參考,主要用于降低區塊鏈應用風險,提升區塊鏈應用效果。《建設指南》還通過應用服務安全標準建設,為區塊鏈應用提供安全指導。
深圳市信息服務業區塊鏈協會會長鄭定向表示,標準體系的建立不僅加強了區塊鏈技術創新和產業可控性,也有利于規范市場行為,保護消費者利益。明確的技術標準也可降低風險,加快區塊鏈在多個領域的集成與應用,推動國內區塊鏈技術的國際化進程。